期刊导读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临床医师:《答疑周刊》第7期

  【外科学】26岁女性,3小时前摔伤左前臂,来院检查发现前臂肿胀,瘀斑,剧痛,并有短缩成角畸形,诊断首先考虑

  A.前臂软组织挫伤

  B.尺神经损伤

  C.尺桡骨双折

  D.桡骨骨折

  E.尺骨骨折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题中患者有成角畸形,提示存在尺桡骨双折。

  同时在解剖学上尺桡骨之间由坚韧的骨间膜相连。由于尺骨和桡骨均有一定的弯曲幅度,使尺、桡骨之间的宽度不一致,最宽处为1.5-2.0cm。前臂处 于中立位时,骨间膜最紧张,在极度旋前或旋后位时最松弛。当单一尺骨或桡骨骨折时,暴力可由骨间膜传达到另一骨干,引起不同平面的双骨折;或发生一侧骨干 骨折,另一骨的上端或下端脱位。(注:其解剖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容易发生双骨折)

  【生物化学】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的正确叙述是

  A.主要位于线粒体外膜

  B.Ca2+可抑制其活性

  C.当NADH/NAD+比值增高时活性较高

  D.氧化磷酸化的速率可调节其活性

  E.在血糖较低时,活性较低

  为什么Ca2+有促进三羧酸循环的作用?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当线粒体内Ca2+浓度升高时,Ca2+不仅可直接与异柠檬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结合(注:这是TCA循环中,异柠檬酸到α-酮戊二酸一步反应),降低其对底物的Km而使酶激活;也可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注:这是α-酮戊二酸到琥 医学,教 育网原创 珀酰CoA一步反应),从而推动TCA循环和有氧氧化的进行。

  相关内容

  1.三羧酸循环反应过程:

  (1)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此反应由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催化,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重要的调节点。由于高能硫酯键水解时释出较多自由能,ΔG’0=-32.2kJ/mol,此反应不可逆。

  (2)柠檬酸经顺乌头酸生成异柠檬酸此反应由顺乌头酸酶催化,柠檬酸脱水、加水生成异柠檬酸。

  (3)异柠檬酸β-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此反应在异柠檬酸脱氢酶作用下进行脱氢、脱羧,这是三羧酸循环中第一次氧化脱羧。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是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是最主要的调节点,辅酶是NAD+,脱氢生成的NADH+H+经线粒 医学,教 育网原创 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3分子ATP。异柠檬酸先脱氢生成草酰琥珀酸,再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ΔG’0=-20.9kJ/mol。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此反应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α-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的催化下脱氢、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这是三羧酸循环中第二次氧化脱羧。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第三个调节点。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多酶复合体,其组成及反应方式都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相似。它所含的三种酶是α-酮戊二酸脱氢酶(需TPP);硫辛酸琥珀酰基转移酶(需硫辛酸和辅酶A);二氢硫辛酸脱氢酶(需FAD、NAD+)。脱氢生成NADH+H+,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3分子。由于反应中分子内部能量重排,产物琥珀酰辅酶A中含有一个高能硫酯键,此反应不可逆。ΔG’0=-33.5kJ/mol。

  (5)琥珀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此反应由琥珀酸硫激酶(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催化,琥珀酰辅酶A中的高能硫酯键释放能量,可以转移给ADP(或 GDP),形成ATP(或GTP)。细胞中有两种同工酶,一种形成ATP,另一种形成GTP。这是因为琥珀酸硫激酶由α、β亚基组成,α亚基上有磷酸化的 组氨酸残基以及结合CoA的位点;β亚基上既可以结合ATP又可以结合GTP.形成的GTP可在二磷酸核苷激酶催化下,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 ATP.这是 医学教:育网原创 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ATP.

  (6)琥珀酸脱氢转变为延胡索酸此反应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辅酶是FAD,脱氢后生成FADH2,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2分子ATP.

  (7)延胡索酸转变为苹果酸此反应由延胡索酸酶催化,加水生成苹果酸。

  (8)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此反应由苹果酸脱氢酶催化,辅酶是NAD+,脱氢后生成NADH+H+,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3分子ATP。

  1、2×异柠檬酸→2×α-酮戊二酸    2NADH(线粒体基质)    最终获得ATP  5

  2、2×α-酮戊二酸→2×琥珀酰CoA   2NADH(线粒体基质)    最终获得ATP  5

  3、2×琥珀酰CoA→2×琥珀酸                    最终获得ATP  2

  4、2×琥珀酸→2×延胡索酸      2FADH2           最终获得ATP  3

  5、2×苹果酸→2×草酰乙酸      2NADH           最终获得ATP  5

  从丙酮酸开始算起,彻底氧化共产生12.5个ATP。

  从乙酰CoA开始算起,彻底氧化共产生10个ATP。

  【外科学】增加血容量且维持作用在6~12小时的是

  A.羟乙基淀粉代血浆

  B.中分子右旋糖酐

  C.低分子右旋糖酐

  D.白蛋白液

  E.丙种球蛋白

  请解析?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A.羟乙基淀粉代血浆:目前应用最多是中分子(分子量20万)、平均克分子取代级0.5的羟乙基粉(HES),半衰期4小时,有效维持血容量4-8小时,能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供,提高器官灌注压,降低血液粘滞度,防止毛细血管漏,减少休克时血浆和白蛋白的渗出,对肾功能无损害,对凝血机制也无 明显影响,较右旋糖酐和明胶类代血浆有更多的优点。(近年开发了更新一代的HES产品,其分子量为13万,平均克分子取代级0.4,用量可达50ml/ (kg.d),较HES6%有更好的安全性。)

  B.中分子右旋糖酐:每克可增加血容量15ml,作用保持6-12小时,常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C.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渗透性利尿作用,注入后3小时即从肾排出50%,增加血容量的作用仅维持1.5小时,主要用于降低血液粘稠度、减轻血管内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等,有利于休克或外伤后的组织灌流。

  D.白蛋白液:常用20%的浓缩白蛋白液,可在室温下保存,体积小,便于携带与运输。当稀释成5%溶液时不但能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且可用来补充血容量,效果与血浆相当,如直接应用则有脱水作用,适用于治疗不良性水肿,肝硬化或其它原因所致的低蛋白血症。

  【内科学】以前的一道考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选用药物——阿托品。请解释什么叫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答案及解析: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心房、心室交界区或心室,又称为加速的房性、交界必或室性自主心律(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即发生在心室的非阵发性心动过 速)。此类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多有渐发渐止的特点。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频率比逸搏心律快,比阵 医学,教;育网原创 发性心动过速慢,交界性心律频律多为70-130次/分, 室性心律频率多为60-100次/分。由于心动过速频率与窦性频率相近,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并出现各种融合波或夺获心搏。此类型心动过速的机制是异位 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多发在于器质性心脏病。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可见于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洋地黄过量、吸食可卡因等。也可发生于正常成人和儿童。在急性心肌梗死, 特别是再灌注治疗时,其发生率可达80%以上。这是一种良性异位心律,多为一过性。由于频率不快,通常可耐受。除治疗基础疾病外,对心律失常本身一般不需 处理 医学教育网原创。由于丧失了心房同步收缩功能,原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症状可能加重。阿托品通过提高窦性心率,夺获心室可终止这种异位室性心律。

  【预防医学】若r=0.8,且P<0.05,则可以认为两变量x与y

  A.有一定关系

  B.有确定性关系

  C.有正相关关系

  D.有因果关系

  E.没有关系

  请解释?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r是反映两个变量线性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度的指标,r没有单位。

  r值为正,说明变量X和Y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即变量X和Y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即变量X和Y的变化趋势是同向的。

  r值为负,说明变量X和Y的为负相关关系,表明X和Y之间呈反方向变化。

  r的绝对值等1,为完全相关。

  r的绝对值越接近1,线性关系越密切。反之,越接近0,线性关系越不密切。

  【病理学】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化生:

  A.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内出现肠上皮

  B.食管粘膜内出现灶状胃粘膜组织

  C.骨化性肌炎时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可见骨组织

  D.慢性膀胱炎时可见移行上皮变为鳞状上皮

  E.胆石症时胆囊粘膜出现鳞状上皮

  为什麽?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食管粘膜内出现灶状胃粘膜组织”提示的是组织变化,而不是同源的细胞之间的增生转变,故不符合化生。

  化生指一种分成熟的细胞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替代的过程。化生并非由一种成熟的医学,教 育网 原创 细胞直接转变为另一种成熟细胞的表型变化结果,而是存在于正常组织中的干细胞或结缔组织中未分化间叶细胞通过增生转变的结果(重新程序化)。

  化生只出现在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通常只发生在同源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或间叶细胞之间。常常由一种特异性较低的细胞取代特异性较高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