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男性,42岁,上腹隐痛不适,近一个多月来逐渐加重,服用制酸剂后有所改善,食欲尚可,粪便隐血(++),胃肠钡餐摄片见胃小弯水平部粘膜纹理紊乱,胃壁僵直不规则,应考虑的诊断是
A.胃溃疡
B.胃窦炎
C.慢性萎缩性胃炎
D.胃粘膜脱垂
E.胃癌
不明白,请解释?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E。
教材中有如下描述:(胃癌)X线钡餐检查:应用气钡双重对比法、压迫法和低张造影技术,可更清楚的显示病灶,提高诊断准确率。胃癌主要表现为充盈缺损(息肉样或隆起性病变)、边缘欠规则或腔内龛影(溃疡)和胃壁僵直失去蠕动(癌浸润)等。对部分充盈缺损型病变,需与良性息肉鉴别医学教育网原创;对恶性特征欠明显的溃疡,需与良性溃疡鉴别,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因此X线钡餐检查对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诊断的正确性不如内镜检查加活检。
【内科学】慢性肾衰竭按肾功能程度可分为
A.代偿期、失代偿期、尿毒症期
B.氮质血症期、尿毒症期
C.氮质血症期、尿毒症前期、尿毒症期
D.肾贮备能力下降期;氮质血症期;肾衰竭期;尿毒症期
E.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尿毒症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期,目前多按美国国家肾脏病基金会的标准分为5期。假设肾功能正常时,肾小球滤过率(GFR)为100%,按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可分为:①肾贮备功能下降期:约相当于美国国家肾脏病基金会的“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K/DOQI)的第2期,GFR减少至正常的约50%~80%,血肌酐正常医学教育网原创,患者无症状;②氮质血症期:约相当于K/DOQI的第3期,是肾衰的早期,GFR减少至正常的约25%~50%,出现氮质血症,血肌酐高于正常,但小于450μmol/L,可有轻度贫血、多尿和夜尿;③肾衰竭期:约相当于K/DOQI的第4期,GFR减少至正常的约10%~25%,血肌酐显著升高(约为450~707μmol/L),贫血较明显,夜尿增多以及水电解质失调,并可有轻度胃肠道、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④尿毒症期:约相当于K/DOQI的第5期,是肾衰的晚期,GFR减少至正常的10%以下,血肌酐大于707μmol/L,肾衰的临床表现和血生化异常已十分显著。
请具体谈谈,如果考试中出现了这样的题,该如何选择?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考试以六版教材为准。
本题选D是参照教材版有差异所致。我国1992年对肾功能不全的分期是:代偿期;失代偿期;肾衰竭期;肾衰终未期。目前临床采用如下分期:肾功能正常;肾功能轻度下降;肾功能中度下降;肾功能重度下降;肾衰竭。
注:正如上述引用文章中所述,目前推荐使用K/DOQI中的肾功能分期标准,但引文中没有指明K/DOQI分期的具体内容,结果在阅读时,仍然是记住了我国1992年采取的分期标准。
教材中有如下描述:我国1992年6月中华内科学杂志编委会肾病专业组制定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标准(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肾衰竭期;肾衰终未期医学教育网原创)。但是,这种临床分期是为了适应当是中国肾脏病诊断、治疗的临床现状。目前推荐使用K/DOQI中的肾功能分期标状。
(注:教材中这一段描述考虑是对我国曾经使用的分期的客观评价,目前的看法可能是从医学研究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使用K/DOQI分期。教材中明确给出了K/DOQI分期的内容,见下。)
K/DOQI分期:肾功能正常(GFR≥90ml/min);肾功能轻度下降(60-89ml/min);肾功能中度下降(30-59ml/min);肾功能重度下降(15-29ml/min);肾衰竭(<15ml/min)。
【内科学】导致慢性肾衰竭进行性恶化的主要机制
A.泌尿系及全身的感染
B.贫血加重
C.大量蛋白尿
D.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
E.高度水肿
请解释一下?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教材中提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有7点内容。其中第一点为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中描述到:各种病因引起的肾单位减少,将导致分健存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肾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和肾小球血流量增加,单个肾单位的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形成肾小球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虽然这种肾单位代偿性肥大是机体经过血管活性介质、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介导的适应性机制,但由此引起的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进一步损伤、活化内因子细胞、系膜细胞,产生、释放血管活性介质、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从而加重肾单位肥大和肾小环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
【传染病学】关于单纯骨软骨瘤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不符合
A.多见于年轻病人
B.多发生于干骺端
C.生长年龄结束后肿瘤不停止生长
D.1%病人可以恶变
E.单发性骨软骨瘤比多发性恶变机会少
不明白,请解释?
答案及解析:本题目选C。
关于单纯骨软骨瘤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不符合
A.多见于年轻病人
B.多发生于干骺端
C.生长年龄结束后肿瘤不停止生长:(多发生于青少年,随人体发育增大,当骨骺线闭合后,其生长也停止)
D.1%病人可以恶变
E.单发性骨软骨瘤比多发性恶变机会少
相关内容
骨软骨瘤又称外生骨疣,是临床常见的骨肿瘤之一,可以孤立发生,亦可多发。病因不明,有人认为骨软骨骨瘤是真性肿瘤医学教育网原创,也有人认为它是骺板的发育不良所致。当临床表现多发性时,称为多发性骨疣,亦称为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又称为干骺端连续症、遗传性畸形性软骨发育异常症等。当骨骼发育成熟后,肿瘤生长停止。
病变初期表现为局部渐行增大的、硬性无痛性肿块,固定于骨表面。肿瘤继续生长,可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和关节功能受限等表现,其表面可合并有滑囊。多发性骨软骨瘤常合并明显的畸形如身材矮小、桡骨及下肢弯曲畸形等。
X线检查表现为长管状骨干骺端表面骨性隆起,由骨皮质及骨松质所组成,可为有蒂或无蒂。亦可发生于解剖复杂的部位如肩胛骨、骨盆、脊柱等,CT对其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外科学】腰椎间盘突出症,感觉减退出现在外踝部及足背外侧,踝反射异常。压迫的神经根是
A.腰3神经根
B.腰4神经根
C.腰5神经根
D.骶1神经根
E.骶2神经根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形和纤维环破裂,骶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及马尾所导致的一种综合症。好发于L4~5,L5~S1间隙,即L5,S1神经。此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腰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腰椎侧突医学教育网原创;腰部活动受限;压痛及骶棘肌痉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阳性。
此病的神经系统的具体表现和支配应为:
a.腰3-4:受累神经为L4;疼痛部位为骶髂部,大腿及小腿前侧;压痛点为腰3~4棘突旁;小腿前内及膝前区感觉异常;膝无力,股四头肌萎缩,膝反射减弱。
b.腰4-5:受累神经为L5;疼痛部位为骶髂部,大腿及小腿外侧;压痛点为腰4~5棘突旁;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区感觉异常;踝及趾背伸无力,小腿前外侧肌群肌肉萎缩,神经反射无改变。
c.腰5骶1:受累神经类S1;疼痛部位为骶髂部,大腿及足跟外侧;压痛点为腰5骶1棘突旁;小腿后外侧及外踝足外侧区感觉异常;趾及足跖屈无力,小腿后外侧肌群肌肉萎缩,踝反射减弱。
根据以上几点,可推出本题答案应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