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8kg小儿,临床表现重度酸中毒,C02CP 8mmol/L,初次为提高C02CP达到13mmol/L需补1.4%碳酸氢钠液是
A.75ml
B.100ml
C.140ml
D.200ml
E.250ml
请问如何计算,谢谢?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补充碳酸氢钠量(mmol/L)=(正常C02一CPml/dl一检验C02一CPml/dI)×(体重kg×0.6) (13-8)×(8kg×0.6)=24mmol/L
临床上常用的5%碳酸氢钠溶液,每毫升含0.6mmol碳酸氢钠;11.2%乳酸钠溶液,每毫升含1 mmo1碳酸氢钠。医学教育网原创
5%碳酸氢钠溶液,每毫升含0.6mmol碳酸氢钠,推算1.4%碳酸氢钠液每毫升含0.17mmol.
24mmol/L÷0.17mmol=141.17ml.接近C。
相关内容
酸中毒:HCO3-/H2CO3比值<20/1,PH值下降或低于正常下限7.35。
碱中毒:HCO3-/H2CO3比值>20/1,PH值上升或高于正常上限7.45。
单纯性
代谢性酸中毒:因血浆HCO3-下降造成的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因血浆HCO3-增多造成的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因H2CO3增多使PH值下降。
呼吸性碱中毒:因H2CO3下降使PH值升高。
【内科学】胃溃疡节律性疼痛的特点是:
A.餐后l/2~1小时出现疼痛
B.空腹疼
C.餐时疼
D.夜间疼
E.餐后3~4小时出现疼痛
为什么?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溃疡性疼痛之所以呈节律性可能与胃酸分泌有关。进食后1小时左右,胃酸分泌开始增多,胃酸刺激溃疡面引起疼痛。食物对酸有缓冲作用,抗酸剂可中和胃 酸,因而可暂时减轻疼痛症状。午夜胃酸分泌量高且无食物缓冲 医学 教,育 网原 创,因此患者常在半夜痛醒。但是溃疡患者酸与疼痛关系的研究表明,疼痛症状与胃液PH无明确相关性,提示疼痛原因还涉及胃酸以外的因素,后者 可能包括胃蛋白酶、胆盐、胰液、病变区肌张力增高或痉挛。
【儿科学】女孩,2岁,母有哮喘史,患儿幼时花粉过敏,反复发作喘息4次以上,昨又突然发作喘息,查两肺满布哮鸣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后,哮鸣音明显减少。患儿哮喘诊断的评分是
A.12分
B.10分
C.8分
D.6分
E.4分
请解析?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女孩,2岁,母有哮喘史,患儿幼时花粉过敏,反复发作喘息4次以上,昨又突然发作喘息,查两肺满布哮鸣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后,哮鸣音明显减少。
患儿哮喘诊断的评分是:哮喘史1+ 喘息4次3 + 突然发作1+ 哮鸣音2+ 花粉过敏1+ 试验阳性2 = 10 分
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计分法)
1.计分法凡年龄<3岁,喘息反复发作者计分原则:① 喘息发作>3次(3分);② 肺部出现喘鸣音(2分);③ 喘息突然发作(1分);④ 其他特应性病史(1分);一、二级亲属中有哮喘病史(1分)。
2.评分原则
(1)总分≥5分者诊断婴幼儿哮喘。
(2)喘息发作只2次或总分≤4分者初步诊断为可疑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如肺部有喘鸣音可作以下任意一试验:医学教育网原创
① 1%肾上腺素每次0.01ml/kg,皮下注射,15~20分钟后喘息缓解,或喘鸣音明显减少者加2分。
② 以舒喘灵气雾剂或舒喘灵溶液雾化吸入,观察喘息或喘鸣音改变情况,如减少明显者可加2分。
【病理学】一肝炎患者作肝穿刺活检,镜下见肝细胞点状坏死,汇管区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及轻度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上述病变符合
A.急性普通型肝炎
B.轻度慢性肝炎
C.中度慢性肝炎
D.重度慢性肝炎
E.早期肝硬化
请解释?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急性普通型肝炎:细胞肿胀,甚至气球样变;肝细胞凋亡;肝细胞坏死;汇管区炎细胞浸润。
急性重型肝炎:多个小叶的坏死或大块坏死。医学教育网原创
亚急性重型肝炎:明显的桥接坏死及片状融合性坏死。
轻度慢性肝炎:炎症限于汇管区。
重度慢性肝炎:严重时以明显的界面性肝炎为主,甚或以明显的桥接坏死。
【外科学】34岁女性,入院2小时左手中指掌指关节处掌面,被宽3cm锐器刺伤,查体发现中指呈伸直位,感觉障碍,手指苍白发凉,Allen试验阳性,该患者的治疗方案是
A.清创后修复屈指肌腱,神经,吻合动脉缝合创口
B.清创后,修复神经,吻合动脉。肌腱二期修复
C.清创后,修复肌腱,吻合动脉,神经二期修复
D.清创后,修复肌腱和神经
E.清创后,缝合伤口,其他组织二期修复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肌腱损伤不论在任何区域都是一期修复,神经损伤力争一期修复。手外伤早期处理时,如手部血液供应循环良好,一般不需修复血管 医 学 教育 网,原创。如有血液循环障碍,亦应在处理伤口同时予一期修复,以增加手部血液循环供应。
Allen试验,即由检查者压迫桡动脉和尺动脉,令病人紧握拳使手掌苍白,然后开放尺动脉,通常数秒钟之内手掌变红,如果超过10秒钟表明尺动脉血流严重不足。应该注意得是Allen试验预测缺血并发症并不绝对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