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可几轮改革下来,这一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使得医院“门槛”越来越高;仍有相当多的人无法享受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有近一半的人不去就诊,三成的患者应住院而不住院,九成的居民对近10年的医疗改革非常不满意——
8月2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医院院长汇聚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大会,欲破解中国医改难题。纵观医疗体制20多年的数次改革,到了今天可谓局面混乱不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近一半的中国人不敢踏进医院大门;九成的居民对近10年的医疗改革非常不满意…… 这些数据让中国医改重新站在十字路口的同时也让人们深思——医改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为何20年的改革,带给人们的却是这样让人寒心的结果?
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什么?
先来看一些数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四位;200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个人支付的高达56%;而在欧洲发达国家负担80%-90%卫生总费用,美国政府负担45%卫生总费用,泰国政府负担56%卫生总费用……
面对上面这些数字,试问:维护群众基本健康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在医疗卫生领域,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什么?
一位市民高先生表示,以前的医疗保障体制尽管有问题,但本质上是要给百姓可靠的医疗保障。而医改把这种保障性质变化了,变成了钱治人,现在患者花上几千元,报销的却只有几百元,没有钱真的就看不起病,但医疗保障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政府应该挑起其应负的责任,不能把责任与义务转嫁给广大老百姓身上。
一位专家告诉记者,90年代之后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总体倾向就是政府逐渐减少对医疗福利保障的财政投入。一方面,取消了部分人所享有的免费医疗待遇,即使仍然享受这一福利者,个人也必须承担一部分支出。另一方面,对于公共医疗服务机构,政府也减少了财政支持的力度。据了解,中国在公共卫生支出方面属于世界最低一档,非洲最穷的国家都比中国的人均卫生支出高出一倍。虽然过去政府从来没有否认保障公民基本健康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未承担到位,如果政府对医疗卫生依然像现在这样责任体现不到位的话,再好的策略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医院“门槛”越来越高
医改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可几轮改革下来,这一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使得医院“门槛”越来越高;仍有相当多的人无法享受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有近一半的人不去就诊,三成的患者应住院而不住院……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去就医取药,而是相对于医院的高收费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为何现实与改革目标背道而驰?为什么现在医院越多,而门槛却越来越高?
一位医药界人士告诉了我们答案——以药养医的机制根本就没有改变,要想解决“看病贵”、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等问题,最应改革的就是让医药分家,改变药品销售的途径,这能从某种程度上斩断医院的逐利根源,根源没有了,自然“药单子”就会轻松很多。
他认为,医院是服务单位,医务人员的主要收入应该是服务费用,可目前反映医生诊治费的挂号费一般只有几元,顶级专家也不过几十元,如果单靠收取服务费用,所有的医院都得关门,所以医院必须同时卖药,而且药价低了还不行,这就形成了医生“开大处方”、“医药合谋”靠向患者出售药品特别是贵重药品牟利等问题的出现。医院的药价上去了,这就势必会影响药店的药价,使得药价失去了自由竞争的动力,从而使药价居高不下,最终形成了“看病贵,群众难以承受”的局面。
如果让医院的服务和药店的流通各归其位,让医院不再经营药品,或者说不让医院把服务与药品经营捆绑在一起,没有医院对药品经营的垄断,药价自然就会降下来。医院同时适当提高诊疗费用,最终的医疗费用肯定不会比现在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中国的医改最应改且最易改的就是药品销售的问题,既然有这么好的解决方法,难道改革部门用了20年的时间都没有想到吗?这不禁让人产生“医改成功”是真的不能,还是不作为的疑问。
新思路真的能解决问题
由于发展中心报告披露“医改不成功”,从而使的医疗体制改革新方案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卫生部官方网站近日全文公开了卫生部部长高强关于医疗改革思路的最新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今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由政府制定统一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表示方案“初步确定了试点城市”,其改革重点是虚高成本定价,以及器械药品存在的暴利。
从去年到现在,业内一直在等待这份“医改试点意见”的出台,但该意见总是“正在制定中”,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新方案还有待国务院批准,今年年底前有望启动。这份即将问世的新方案真的能够解决这20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它又能给人们带来多少惊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表示,对此他还是有信心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尽管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但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就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绝大部分城乡居民的卫生防疫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承担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在筹资能力上不应当有问题。从宏观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这种投入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按照这种投入水平,解决所有居民的基本健康保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改革的实质是要进行筹资方式、分配方式和资源运用方式上的调整。说到底,这是一个制度设计问题。
也有专家认为,现在的难题在于,既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降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长,又要保证医疗卫生行业健康发展,既要注意减轻群众负担,又要注意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在中间寻求平衡点,往往要触及其他部门的利益,要妥善处理这其中的关系,平稳解决问题,“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