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每天要处理很多医疗纠纷和投诉,牵扯医务人员的精力。”在日前的全国青联十届一次全委会医卫界代表交流会上,青联委员、安徽省立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虞德才感慨地说。
医疗纠纷不断,医患矛盾突出……这一切不仅影响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而且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该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医卫界的青联委员。
“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培育,也需要双方的培训。”青联常委、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要相互理解,同时医生和患者还要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他人沟通。”
许树强认为,医院员工的和谐、医院与患者的和谐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和谐的前提。员工在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对患者的服务态度自然也好。医院与患者的和谐则主要体现在为患者提供快捷、优质、高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这需要医院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
“医患和谐不是简单的几项便民措施。”许树强说,和谐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永远追求的目标。
一提起医患和谐,青联委员、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张静波说:“我有很多话要说!”他认为,要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医疗机构首先要反省,“医院应多从自身找原因,毕竟患者来医院是看病,而不是‘打架’。”
张静波说,虽然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很多,需要从体制上加以统筹解决,但医院不应坐等靠,而是应主动有所作为。如尽量做到合理检查和用药。他还认为,医务人员应该多学点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提高为患者全面服务的能力。
同时张静波也呼吁,全社会给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多一点支持和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多方努力,在本质上医生与患者的利益是共同的。”张静波说。
作为一个一线的外科医生,虞德才对目前的医患矛盾突出有着切身的体会。他说,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增多,是人们维权意识增强的一个表现。但医生是一个高风险职业,患者应多给予理解。“有的病人对手术的期望过高,很多的投诉都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虞德才说。
“但医院的制度和管理也确实存在很大的改进余地。”虞德才说,如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多沟通,让患者知情,尽力做了,患者自然能理解。”
虞德才所在的安徽省立医院今年就实行了“三见面”制度。术前,手术者、医务处和病人或病人家属坐在一起沟通,在病人知情的情况下尊重病人自己的选择。这项制度实施后,医疗纠纷明显减少,以前每年200多起,今年到目前有60起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