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周刊第7期下载(Word格式)
 
期刊导读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临床医师:《答疑周刊》第7期

       【内科学】12共用备选答案)

  A.β受体阻滞剂

  B.利尿剂

  C.α受体阻滞剂

  D.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E.钙通道阻滞剂

  1.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首选

  2.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首选

  答案及解析1.E    2.D

  凡能有效控制血压并适宜长期治疗的药物就是合理的选择,包括不引起明显的副作用,不影响生活质量等。(1)合并心力衰竭者,宜选择ACE抑制剂、利尿剂。(2)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者,宜选择利尿剂、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3)合并糖尿病、蛋白尿或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非肾血管性),可选用ACE抑制剂。(4)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可选择无内在拟交感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或ACE抑制剂(尤其伴收缩功能不全者)。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也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5)对伴有脂质代谢异常的患者可选用α1受体阻滞剂,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6)伴妊娠者,不宜用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可选用甲基多巴。(7)对合并支气管哮喘、抑郁症、糖尿病患者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痛风患者不宜用利尿剂:合并心脏起搏传导障碍者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及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内科学】34共用备选答案)

  A.维拉帕米

  B.洋地黄

  C.利多昔因

  D.地尔硫

  E.普罗帕酮

  3.二尖瓣狭窄、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的首选治疗药物是

  4.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房颤动的首选治疗药物是

  答案及解析3.B   4.E

  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已有200多年的应用历史,但仍然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1)常用洋地黄制剂及剂量:地高辛片0.25mg/d,约经5个半衰期(57天)后可达稳态治疗血浓度。毛花苷丙(西地兰)注射剂0.2-0.4mg/次,根据病情可重复使用多次,24小时总量1.0-1.6mg静脉注射;毒毛花苷K注射剂0.25-0.5mg/次,静脉注射。2)适应证:中、重度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心室率快速的心房颤动患者特别有效。3)不宜应用的情况: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二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特别是老年人;单纯性舒张性心力衰竭如肥厚型心肌病;单纯性重度二尖瓣狭窄伴窦性心律而无右心衰竭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尤其在最初24小时内,除非合并心房颤动或(和)心腔扩大。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房颤动的选治疗药物是普罗帕酮(首选治疗是电复律)。

  【内科学】56共用备选答案)

  A.β受体阻滞剂

  B.呋塞米

  C.ACE抑制药类

  D.钙拮抗剂

  E.n受体阻滞剂

  5.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原因为水钠潴留的高血压治疗可首选

  6.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引起高血钾的药物是

  答案及解析5.B   6.C

  高血压可引起肾小球内高压,加重肾脏的高血流动力学,导致肾小球进行性毁损,应积极予以控制,防止肾功能恶化。治疗原则:力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蛋白尿1g/d,血压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内科学】7.鉴别室速与阵发性室上速最有力的证据是

  A.QRS波群宽大畸形的程度

  B.是否存在房室分离

  C.心室率的快慢

  D.静脉应用普罗帕酮是否可终止

  E.对迷走神经刺激的反应

  答案及解析B

  下列心电图表现提示为室性心动过速:室性融合波;心室夺获;房室分离,如心室搏动逆传,P波与QRS波群相关,房室分离消失,可出现11室房传导或21室房传导阻滞;QRS波群时限超过0.14s,电轴左偏;QRS波群形态,当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时,具有以下的特征:V1导联呈单相或双相(R>R');V6导联呈rSQS;亦可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全部胸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呈同向性:即全部向上或向下。

  【内科学】8.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肌红蛋白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到高峰,24-48小时恢复正常

  B.肌钙蛋白起病后6小时内升高,56天恢复正常

  C.CK-MB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D.AST在起病6-10小时开始升高,36天恢复正常

  E.LDH在起病6-10小时后升高,1-2周内恢复正常

  答案及解析B

  肌钙蛋白起病后3-4小时内升高,710天恢复正常。

  【内科学】9.最容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是

  A.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B.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C.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

  D.急性后壁心肌梗死

  E.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答案及解析E

  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是急性心梗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将其分为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两类。快速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RT波上),常为心室颤动先兆。AMI合并的一系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反应了缺血心肌的电不稳定性,其发生系由于心肌梗死导致的不应性离散而易于发生折返所致。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其中房性早搏发生率较高可见于20%~25%的AMI患者。室上性心律失常被认为可能是心力衰竭的表现之一,或心房梗死及心电不稳定等原因所致。非阵发性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常为一过性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有时可不处理。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多伴发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伴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如恶心、呕吐、低血压,经一般处理,数目常可恢复,这种房室传导阻滞部位常在希氏束以上,常为可逆的。10%~20%的AMI患者合并有束支传导阻滞,严重时亦可引起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常位于希氏束以下,常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引起,多为不可逆的,可进展发生猝死。总之,前壁心梗常易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下壁心梗易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

  

 

 答疑周刊第7期下载(Word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