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临床医师:《答疑周刊》第3期

  【外科学】:静脉肾盂造影与逆行肾盂造影的原理及适应症?

  答案及解析:

  1、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又称为排泄性尿路造影原理:应用依据是有机碘化物的水溶液如泛影葡胺或碘苯六醇于静脉注入后,几乎全部由肾小球滤过排入肾 盏和肾盂内,用来显示肾盏和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内腔,且可大致了解两肾的排泄功能。

  适应: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病变。

  2、逆行性尿路造影retrograde urography,包括逆行肾盂造影和逆行膀胱造影。

  原理:逆行肾盂造影是在进行在行膀胱镜检查时,将导管插入输尿管内,透视下缓慢注入对比剂而使肾盏和肾盂显影的方法。适用于排泄性尿路造影显影不佳者。

  适应: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病变。

  【外科学】:女,20岁,心悸、气促、下肢水肿4年,查体:心音低弱,BP:12/9.3kPa(90/70mmHg)。X线检查示心影大小正常,左、右心缘变直,心包钙化。心脏望诊可见到

  A.Murphy征

  B.Grey-Turner征

  C.Ewart征

  D.Broadbent征

  E.CuUen征这证

  学员提问:是什么征呀?答案是C吗?

  答案及解析:根据题干,患者考虑诊断为粘连性心包炎。此题应选D。

  1、Grey-Turner征和Gullen征:急性胰腺炎时,血液、胰液及坏死组织液穿过筋膜与肌层渗入腹壁时,可见两侧胁腹皮肤呈灰紫色斑称之为Grey-Turner征。如果出现脐周皮肤青紫称为Gullen征。

  2、Ewart征(左肺受压迫征):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向左后移位,压迫左肺,引起左肺下叶不张,在左肩胛下角区出现肺实变表现,称之为:Ewart征。

  3、Broadbent征: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者,称为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此现象又称Broadbent征。

  4、Murphy征:胆囊炎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缓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 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时称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为Murphy征阳性。

  【生理学】: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C: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D: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E:血压和心率不变。

  提干:

  1:颅内压升高时

  2:在高温环境中

  3:在低氧环境中

  4:情绪激动时

  5: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学员提问:请老师给解释?

  答案及解析:

  1、颅内压升高时:当颅内压升至35mmHg以上,脑灌注压在40mmHg以下,脑血流量减到正常的1/2或更少,大脑严重缺氧,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基本丧失,处于麻痹状态。为了保持必须的脑血流量,机体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反射作用,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增加,以提高脑灌注,同时呼吸加 深,心律减慢。这种现象称为全身血管加压反应或Cushing反应。多见于急性颅内压升高,慢性者则不明显。

  2、在高温环境中:在高温环境中,体温每升高1度,心率增加4-5次(和有EP时不同)。在高温早期,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和血管扩张引起的外周血管阻力 降低,常发生低血压。此时机体代谢增快,心排血量增多。进一步的高温则可促心肌缺血坏血,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或衰竭。

  3、在低氧环境中:胸廓运动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心肌收缩力增强,肺血管收缩,血流重新分布,组织毛细血管增加。严重的缺氧将导致 心肌受损,心律失常(窦缓、期前收缩、室颤,可因为缺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所致)。但在OSAHS中,观察到是高血压。

  4、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5、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天然性质的强血管收缩药和正性肌力药。它对心排出量的增加或减少,取决于血管阻力、左室功能状态及反射反应(以颈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感受器为介导的反射)。

  【内科学】:请老师讲解一下抗生素的应用,特别是什么病该用什么药,哪一类的药,帮助整理一下。这个问题一直搞不清楚。还有就是书上一直讲很多病都是用青霉素,可实际临床上用青霉素不安全,尽量都不用了,该分别用什么代替呢,谢谢!

  答案及解析:理论和实践就是有差距。这个问题很广泛,提供几个例子以供参考。

  总 结:

  1.如果决定不用青霉素(或β内酰氨类),可以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根据具体情况,如小儿,肝肾功能、过敏史等等酌情选用。

  2.严重的感染选用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

  3.在有感染的表现时,应尽早正确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4.具体情况涉及到药物抗菌谱、病变部的PH值,药物的分布、药敏和耐药性等因素。

  参考内容

  一、抗生素的应用

  1.对于严重感染患者,如果希望更好地应用抗生素,则要了解当地细菌的耐药情况。因为不同地区、医院甚至病房,细菌的耐药性有很大差异。

  2.了解患者以往抗生素使用情况,因为既往抗生素的使用会影响细菌的耐药性。

  3.对于严重感染患者,要早期、迅速地使用正确的抗生素治疗,选择合适 医学,教 育网原 创 的剂量,单药或联合用药均可。

  4.一旦有了细菌学检查结果,就要调整至降阶梯治疗,调整抗生素种类,限制疗程。因为疗程越长,细菌耐药的几率越大。

  5.不要只用1种或Ⅰ类抗生素,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充分利用可获得的所有广谱抗生素,即所谓的抗生素轮替。不要受疾病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

  6.有效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二、举例

  1.以咽炎为主要表现的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和流感不用抗菌药)

  酌情选用: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氟喹诺酮类(左旋氧氟沙星)等。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首选青霉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氟喹诺酮类(左旋氧氟沙星)等;必要时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3.慢性支气管炎

  经验性治疗+药敏;青霉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左旋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类等。

  4.重症急性胰腺炎

  按常用抗生素效应因子排列,可选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碳青霉烯类)、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并联合应用甲硝唑。

  5.继发性腹膜炎(腹腔感染时其PH值偏低)

  经验性用药:选用广谱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目前有看法认为单一广谱抗生素治疗大肠杆菌的效果可能更好。严格说应根据药敏和细菌培养选用。

  6.阑尾炎

  以头孢类+甲硝唑应用最多。

  三、喹诺酮类药物是否可用于小儿?

  从说明书上看是不能用于未成年人的(理由是对未成年人可能有骨髓抑制作用),但从相关的研究来看,有学者认为在有使用指征时,可短时间内使用。故对小儿而言,只能是避免使用,酌情处理。

  四、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时机

  各种指南都非常强调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时机。美国的指南指出,要在患者入院4小时或感染发生4小时内就开始应用正确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欧洲的指南虽然 没有严格地规定,但也主张尽早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经验性治疗。究其原因,许多人引用了阿根廷Luna教授的研究结果:对 医学教,育网 原创 于严重感染患者,即使应用了正确的抗 生素,如果用药时间晚,患者的病死率仍可达70%.因此,不仅要正确还要尽早使用。一旦获得了细菌学检查结果,则应进入降阶梯治疗。

  五、规范抗生素治疗的疗程 所谓降阶梯治疗,不仅指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窄谱抗生素,也指有效控制抗生素治疗的疗程。因为抗生素的用药时间越长,耐药菌继发感染的几率越大。研究显示,呼 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抗生素治疗14天减至7天,耐药菌导致的二重感染由24%降至7.7%.

  【传染病学】: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IgG(+)。其3岁女儿体检时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李某女儿属于

  A.隐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毒携带状态

  E.垂直感染

  学员提问:老师选什么,谢谢?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E。

  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其导致的感染是为水平感染。

  2、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导致的感染称为垂直感染。

  3、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侵入宿主体后,因病毒种类、毒力和机体免疫力等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感染类型。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区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 染;按病毒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后者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4、隐性感染: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称为隐性感染。又称非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过去认为病毒感染主要以急性显性感染为主,事实上隐性感 染也十分多见,这种感染易被漏诊或误诊。但隐性感染的机体仍有向外界散播病毒而成为传染源的可能,所以隐性感染在流行病学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5、显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死亡达到一定数量因而产生组织损伤或在毒性产物(包括病毒成分和细胞自身的崩解等)积累达一定 程度时,机体就将出现症状,即显性感染。显性感染也可表现在局部如腮腺炎、单纯疱疹等,也可以是全身感染。全身性显性感染一般都是病毒侵入机体并在局部增 殖然后进入血流,再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继续增殖,病毒再次进入血流,最后侵犯靶器官,引起组织损伤、病变和症状。如脊髓灰质炎V.

  6、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患者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HBV、巨细胞V、EB病毒等常有慢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