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请问壶腹部癌、肝门部胆管癌、胰头癌。怎么鉴别?会考吗?谢谢!
答案及解析:会考。请参阅总结和参考内容。
总结:
1、在没有辅助检查支持时不能鉴别,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有参考价值。
2、以黄疸为症状者,按黄疸的诊断流程筛选。
3、明确诊断需依赖: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重要);细胞学检查(可确诊)
相关内容
一、流行病学:胆管癌是少见病,胰腺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1、肝总管癌(肝门部胆管癌):胆管癌50岁以上多见,发病男女无差异。
肝总管癌占肝外胆管癌的50%-75%。
2、胰腺段远端胆总管癌(包括壶腹部癌):占肝外胆管癌的10%-20%.
3、胰头癌:胰腺癌多发生于40-70岁,男女发病1.5:1(1.3-1.8:1)。胰头癌占75%.
二、临床表现:胆管癌和胰腺癌的早期都没有特异表现,中晚期表现也没有特异性的。
1、肝总管癌和壶腹部癌:进行性无痛性黄疸(深色尿、巩膜黄染、皮肤黄染、无胆汁大便、瘙痒)+消化道症状(厌食、恶心)
2、胰头癌(中晚期):腹痛(饱胀和上腹痛)+黄疸(主要症状,可伴腹痛)+消瘦乏力+腹部肿块+其它
三、实验室检查
1、胆管癌(肝总管癌和壶腹部癌):DBIL和TBIL明显升高,以DBIL为主。
ALP升高,>500U/L.
2、胰腺癌(胰头癌):ALP和GGT(即AKP、r -GT)、LDH、DBIL和TBIL明显升高,以DBIL为主。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一过性升高是早期胰腺癌的一个启示。血糖可异常。血清肿瘤相关抗原: CEA、POA、PCCA、CA199、Du-PAN-2在晚期有较高反应,但特异性差。基因检测:如K-ras等,有筛选意义,但特异性差。
四、影像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1、胆管癌(肝总管癌和壶腹部癌):MRCP可清楚的显示肝内外胆管的影像,显示病变部位(可鉴别肝总管癌和壶腹部癌),明显优于PTC、ERCP、B超和CT.
2、胰腺癌(胰头癌):B超首选。CT是较为可靠的检查方法。ERCP(除影像学检查外还可进行细胞学、生化和酶学检查等等)可提高检出率,同时可放支架治疗黄疸。MRCP优于单纯的MRI.PTC(目前看法)仅具有参考价值。细胞学检查是很医学,教 育网原创有价值的诊断方法。胰管镜是近20年国外开展的检查,对诊断有较大价值(我国尚无相关报导)。
五、黄疸诊断流程

【外科学】:腰椎结核伴有右髂窝脓肿,检查时托马斯征(Thomas sign)阳性,说明
A.髋关节活动受限
B.右下肢有放射性疼痛
C.右侧髂腰肌受刺激
D.右股四头肌受刺激
学员提问:我觉的应该选A,书上的原话是检查髋关节有无屈曲畸形?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因为题中明确限定疾病为结核伴有右髂窝脓肿。
髋关节结核和结核伴有右髂窝脓肿均可出现Thomas sign阳性。前者的原因是髋部病变,后者的原因是腰肌挛缩。
托马斯征(Thomas sign)阳性:患者仰卧位,充份屈曲健侧髋膝,并使腰部贴于床面,若患肢自动抬高离开床面或迫使患肢与床面接触则腰部前凸,称Thomas sign阳性。提示髋部病变和腰肌挛缩。
本题中为腰椎结核伴有右髂窝脓肿,此时腰椎结核所致的椎旁脓肿穿破骨膜后,积聚在腰大肌鞘内,形成腰大肌脓肿,后向下流动积聚在髂窝内,可刺激腰肌挛缩。(故选C)
骨结核时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因为疼痛),此时提示存在髋关节结核,
【外科学】:患儿因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入院后。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后昏迷。此时最有效的措施是
A.快速静点甘露醇
B.急行气管切开术
C.立即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D.高压氧舱治疗
E.急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是A?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总结
1、患者入院后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后昏迷,提示进入衰竭期。需要快速有效的干预措施。
2、相对于渗透性脱水(选项A),此时立即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更为快速、有效。
参考内容
1、颅内压增高时,如不能及时诊断和解除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或采服措施缓解颅内压力,病人往往由于发生脑疝而死亡。
2、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期+早期+高峰期+衰竭期
早期:逐渐出现头痛+呕吐;颅压<平均体动脉压的1/3,约在15-35mmHg内。
高峰期:明显出现,“三联征”= 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颅压达到平均体动脉压的1/2,脑血管自动反应消失,主要依靠全身血管加压反应;PaCO2>50mmHg.(此时不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将迅速出现脑干功能衰竭)
衰竭期:深昏迷,一切反应和生理反应均消失;颅压≥平均体动脉压,脑灌注压≤20mmHg.(既使抢救,预后也极为恶劣)
3、病因治疗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4、对症治疗:脱水+肾上腺皮质激素+冬眠低温+过度换气+手术
5、脱水治疗:限制入水量+渗透性脱水+利尿性脱水
6、手术:侧脑室穿刺引流+颞肌下减压术+各种脑脊液分流术。
【外科学】:(2002年真题)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
A.老年女性
B.老年男性
C.儿童
D.中年女性
E.中年男性
学员提问:为什么呢,谢谢?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1、肱骨髁上骨折(不论是伸直型还是屈曲型)多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
2、在儿童期时手着地受伤史发生率高,儿童骨质柔软,不需要太大的暴力即可发生骨折。(因此多发生小于10岁的儿童)
3、成人需要较大的暴力才能引起肱骨髁上骨折,故较少见。
【内科学】:垂体门脉系统损伤时,哪种激素可不减少
A.促性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催乳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E.抗利尿激素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催乳素?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请参阅总结和参考内容。
总结:
1、垂体门脉系统是由两组毛细血管网组成的,作用是运送下丘脑激素作用于垂体。
2、PRL受PIF和PIH双重调控,以PIF(泌乳素释放抑制因子,包括多巴胺等)为主。
3、垂体门脉系统受损后,PIF不能被运送到垂体去抑制泌乳激素细胞分泌,故PRL分泌增加。
(名词更新:新版教材用泌乳素PRL,而5版教材用催乳素PRL)
参考内容
垂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垂体上动脉(大脑动脉环的分支),此动脉在漏斗处形成窦状毛细血管,即初级机毛细血管,而后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沿漏斗柄下行走向远侧部,再形成毛细血管丛,称次级毛细血管,初级毛细血管。垂体微静脉核次级毛细血管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垂体门脉系统是下丘脑与腺垂体功能联系的基础,包括两重毛细血管网,第一级在正中 医学,教 育网原创隆起——垂体柄处,第二级在垂体前叶,下丘脑肽类激素通过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促激素的释放,而垂体促激素通过门脉系统发挥反馈性调制作用。
泌乳素(PRL)又称为催乳素是由垂体运侧部嗜酸性细胞之一的泌乳激素细胞(1actotrophs)所分泌。PRL的分泌受下丘脑分泌的两种激素所调节,一是泌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如多巴胺,另一种是泌乳素释放刺激因子(PRF)。前者的作用是抑制PRL过度分泌,后者则刺激泌乳激素细胞分泌PRL.在正常生理状态下,PIF的作用远较PRH的作用强,故PRL主要受PIH的控制。
PIF和PRF的化学结构尚不清楚。注射多巴胺可使正常人或泌乳素瘤患者血中PRL水平明显下降,而且在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多巴胺,故有学者提出PIF即多巴胺的观点。
TRH亦可促泌乳素(PRL)分泌。
因此当下丘脑肿瘤、浸润性或炎症性病变等可导致阻断垂体门脉血流(或下丘脑多巴胺生成障碍),使多巴胺等泌乳素释放因子PIF不能到达腺垂体,而引起高PRL血症。
【病理学】:胃溃疡底部常见动脉内血栓机化,该处血栓形成的最主要机制是:
A.溃疡组织释出多量组织凝血酶原
B.溃疡处动脉内膜炎致内膜粗糙
C.溃疡处动脉血流缓慢
D.溃疡处纤维化使动脉内血流不规则
E.胃液促进凝血过程
学员提问:请解析一下为什么?
答案及解析:血栓形成的最主要机制是:位于瘢痕组织内的小动脉因炎性刺激常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使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有血栓形成。此种血管变化可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妨碍组织再生使溃疡不易愈合。但这种变化却可防止溃疡底血管破溃、出血。故本题选B.
【病理学】:高血压病脑出血死亡患者,心脏重550克,左心室壁厚1.6cm,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心腔不扩张,应诊断为
A.肥厚性心肌病
B.心脏肥大(代偿期)
C.心脏肥大(失代偿期)
D.心脏脂肪变性
E.心肌脂肪组织浸润
答案:B
学员提问:请问就题干而言如何区分代偿与失代偿?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正确。
后负荷突然增加时,室内压只有升的更高才能射血,所以此时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时间推迟,射血时程相应缩短,搏出量减少。此时左心室剩余血量增多,在右心室泵血正常的情况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将增大,左心室通过异常调节使心肌收缩力增加,搏出量增多,使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逐渐恢复。
但当后负荷持续高于正常,心室肌将因收缩活动长期加强而出现肌原纤维对称性复制,单个的心肌细胞增大和向心性肥厚。通常室壁增厚足以将收缩力维持在正常水平。当初始刺激是心室容量负荷过重时,舒张期室壁张力增加导致肌节复制,心肌细胞伸长,心室扩张。此时心功能仍得以维持。随着疾病的发展,心肌结构进一步破坏,进而使心功能受损。
高血压的病理学:
第一期(机能障碍期):血管、心脏、肾、脑没有病变。
第二期(动脉病变期):由于细动脉玻璃样变血压持续升高。
第三期(内脏病变期):发生心脏肥大,早期心腔不扩张,称为向心性肥大,属于代偿期;晚期失代偿,心腔扩张,称为离心性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