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成都社区医院高学历医生缺乏 不便利反尴尬

2008-2-20 9:56 【

  大病不出社区,这是新医改大方向,社区医院的地位,由此越发重要。都说社区医院是家门口的医院,但真要让患者有“家”的感觉,并非物理距离近就可以的,医疗设备、诊疗项目、治疗手段等都是决定患者选择医院的原因,而目前,社区医院还达不到患者对此的要求。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成都市民对社区医院和社区医生均有不同程度的不信任,社区医生的职能和职责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开展,社区居民不去社区医院看病,让社区医生陷入了尴尬境地。

  社区高学历医生缺乏

  家住龙舟路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曾经在社区医院就医,感觉问题不少。一是专业精神不够,有一次她感冒发烧,来到社区医院,大概说了一下病情,社区医生连听诊都没有,只抬眼看一下,就说,那输液吧。李女士说,感冒虽然是小病,但万一不是呢?这样的诊断方法,难保有虞。二是价格不加控制,像感冒发烧这样的,输一次液,至少一两百元。新医改的精神本应是便利群众,这样的话,“便”是方便了,“利”却没有做到。

  虽然这些问题仅出现在个别社区医院,但社区医生整体素质不高也是社区医院存在的现象。据对全国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其从业人员的专业为临床医学或护理两类,学历结构主要为中专、大专和少量的本科,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目前,成都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60%以上是大专以下学历,中专生占了40%。

  待遇偏低难留社区医生

  成都市的各个社区基本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但大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只有几个人,不少的医务人员都是从其他医院分流或下岗后过来的,与大医院的人才资源形成天壤之别。就记者看来,现在社区医生的“入户”门槛比较低,政府的监管也不是很到位。许多社区诊所不是个体经营户,就是各大医院搞的社区服务中心。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不是政府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支持,人才自然难到位。

  一方面,待遇低是导致社区医生人员吃紧的主要因素,而另一方面,引进社区医生还需要当地人事局批准,不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主,这样又导致部分想来的医生未必能来。

  社区医生老龄化严重

  由于社区医院的前身都是街道卫生院,里面的医生也大多年龄偏大,如果不改善这种现象,将可能发生社区医院无医生帮人看病的窘境。而合格的社区医生应融合预防、康复、人文于一体,对居民来说,社区医生除了正常的看病治疗外,还应当扮演着健康守护者的角色,应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他们除了要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为病人看病治疗外,还要在工作之外进行免费的医学知识宣传,这就更加要求社区医生年龄结构应年轻化。

  社区医生缺乏认同感

  社区医生缺乏必要的职业认同。不仅是圈外,即便是医疗界内,很多人都认为社区医生是“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的万金油,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在各个专业眼中似乎都低人一等。同时,社区医生的主要工作场所在社区医院,社区医院在很多时候就是小医院的代名词,这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或者是不屑于做社区医生,社区医生因此缺乏一种职业的成就感,不但使社区医生的来源受限,也打击了在职全科医生的积极性。

  其次,社区医生很难获得基本的荣誉。因为全科医生主要从事基本的医疗工作,这本身就不容易出成果,同时,在诸如带有身份意味的职称评定中,因为很多评委都来自各个大医院,他们的评判标准肯定首先对大医院有利,而且在职称配比的数量上,也多会对大医院进行倾斜,这使得全科医生在医生的群体中,缺乏获得荣誉的机会。

  社区医生应该是我们健康的“守门员”,是让各级医疗资源发挥各自作用的关键枢纽。从理论上说,不管医学如何进步,站在医疗技术顶尖的医疗机构永远是少数,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重视社区医生的发展,也难以为百姓提供一个相对满意的社区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