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需要为科学制定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提供依据。随着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六批招标课题研究全部完成,本版将陆续选择一些研究结果摘要刊出,以供决策参考。
江苏
以2个城市和4个农村县分别代表江苏省经济发展好、中、差3个层次,进行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共3600户,总调查人口11849人。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快速上升。2003年江苏省居民两周患病率中,50%以上均是由慢性病所致,高血压为城乡患病率最高的疾病。
2、城乡居民卫生服务总需求量有一定比例的上升,农村居民的需求量高于城市。不同地区间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的差异,随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3、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下降,有效需求发生转移。与1998年相比,2003年城乡居民两周就诊率、住院率明显下降,未就诊、未住院比率明显上升。不同地区之间的卫生服务利用率基本呈现随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苏南地区都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两周患病因经济困难未治疗的比例从苏北、苏中到苏南逐步增加,城市或农村不同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逐渐扩大。
4、影响江苏省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状况、医疗保障制度和卫生服务可及性是重要因素。
政策建议:
界定政府的卫生职责,明确政府在卫生领域的作用及功能。卫生部门应针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制定不同的卫生工作具体措施。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政府应该在投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医疗市场竞争,加强执法监督,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和行为方面发挥作用。
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参保政策的制定上,应降低门槛,可以考虑建立不同地区不同筹资水平下的不同受益水平,以便于参保者自由选择。江苏省目前已启动了10个县市的新农合试点工作,运行基本正常。但目前总的筹资水平偏低,补偿比不高,尚未能真正实现缓解疾病经济负担、保障人群健康的目的。各级政府应增加新农合的投入,对贫困人群在参保、补偿等方面采取救助政策,提高弱势群体对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本次调查显示,居民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家庭收入的增长。有必要加强医疗机构的价格监管,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政府部门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制定不同地区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并保障医疗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促使医疗机构真正做到合理用药。
针对慢性非传染病已经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问题,必须建立或利用现有的慢性病管理与监测系统,全方位开展防制工作。
对农村贫困人群除实施新农合制度外,还应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人群参保提供一定的资助,并制定特殊的补偿措施,这对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率很有必要。对城市困难人群,政府应建立专项基金,用于他们的医疗保障,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广东
对2003年广东省6568户家庭、共20820人进行医疗服务的需求利用情况调查,以居民是否就诊、居民医疗费支出的自然对数值为因变量,对广东地区的医疗需求做出深入分析。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据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在影响就诊费用的诸因素中,城乡类别、恩格尔指数、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和家庭收入,是影响支出的主要因素。
由于我国二元化经济体制,造成城乡差别较大。广东省的情况也是如此。2002年广东省城镇与农村居民的年人均收入比达到2.99:1,而珠江三角洲农村居民的就诊概率比城市居民低,但医疗费用产生却比城市要高。
医疗保障制度也是影响医疗需求与利用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广东省就医自费的人群比例为74.7%,其中,城市60.6%,农村92.1%,而且自费人群对医疗消费的承受能力低,是导致卫生筹资公平性低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关部门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新农合、医疗保险、财政转移支付和个人负担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增加不同经济能力的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
恩格尔指数是指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是衡量家庭富裕程度的常用参考指标。研究显示,小康家庭和贫困家庭都有增加就诊的倾向,但费用却较富裕家庭平均水平低。由于医疗服务关系到人的健康或生命,大多数医疗服务的需求是缺乏价格弹性的。
有学者估计我国城市医疗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在0.74~1.11之间,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地区的价格弹性在1.353~1.502之间,远大于1.近年来,广东省每诊疗人次平均医疗费用和每一出院者平均医疗费用,均以较快的速度逐年递增。因此,只要想办法降低10%的医疗费用,理论上可以增加14%左右的医疗服务需求。
所以,在医疗卫生改革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提高医疗服务需求,都应既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虑,又要重点考虑其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