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专题调研显示:五大症结引发“看病难”

2005-8-29 0:0 【

  最近,省农调局选择了无锡、泰州、盐城、淮安4市,以及宜兴、泰兴、滨海、楚州4县(市、区),针对群众反映较大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展开专题调研,并对1000户农村居民和600户城镇居民进行了详细的入户问卷调查。

  调研显示,过去那种“缺医少药,挂号、住院、手术以及医生脸难看”等传统意义上的“看病难”已基本不存在,而新的“看病难”,多数是由于医疗保险制度、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引起,其中,五大症结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药价虚高严重

  看病贵,主要贵在药费。截至去年底,我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7000多家,药品经营企业16000多个。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过度膨胀,药品流通秩序混乱,使得药品成本难以控制。

  尽管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平抑药价,但由于药品的定价机制不合理导致药价居高不下,其中新、特药的虚高定价更为显著。以某一品牌漱口液(省级定价药品)为例,一支的生产成本为0.4元,出厂价为2.8元,零售价核定为4.8元,医院进价则为4.2元。留给流通环节的费用为1.4元,占出厂价的一半,这只是很普通的一种药品,大多数新、特药留给流通环节的价格空间要远远大于这个比例。一种属于四类新药的头孢类抗生素,500毫克出厂价为13.3元,零售价49.6元,医院进价41.5元,留给流通环节的价格空间达到了28.2元。

  据调查,药厂要想把药品销售到医院,要付给经销商、医药公司、医院、医生等明的或暗的费用。此外,还有一块不得不提的费用,就是药品为进入医院销售必须付出的“攻关费”。一种药品要进入医院,必须通过临床科室、药剂科、药事委员会、医院分管领导等多个环节,打通每个环节的费用最后全都累积到了药品零售价中,转嫁到病人身上,看病怎能不贵?

  而造成药价虚高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地方保护主义。由于医药行业利税较高,许多地方把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因此,为了支持地方医药发展,在定价时,地方政府部门一般都不会往下压,而是尽量往高里定。调查发现,在现行的药品购销体制下,药品不是越便宜越好销,而是越贵越好卖,因为各环节利益均与药价有关,药价越高各个环节获利也越多。这也是多次降价效果不明显的根源所在。

  “以药养医”普遍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的医疗机构改革,减少财政对卫生的投入。为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医院只好“找不到市长找市场”来求发展,也就直接导致了医院“以药养医”机制的形成。

  目前医院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费差价三部分。其中财政补贴仅占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医疗服务收费收不抵支;药费差价收入成了医院收入来源的主渠道。据调查,目前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乡镇卫生院在70%以上,县级医院(二级医院)在60%左右,省市级医院(三级医院)在50%左右。

  由此也造成医院开大处方、用贵药、滥检查现象以及医生吃回扣、收红包,其结果便是患者多掏钱。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政府对医院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还没有强有力的调控措施,采取的药品集中采购和控制“药占比”等措施,均是治“标”不治 “本”。特别是控制“药占比”,不但没能有效抑制药费增长,反而助长了医生和医院滥检查,出现了医院拼命上高新设备,通过滥检查达到多卖药,进而完成多增收的目的。结果,必然是老百姓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

  医保水平偏低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对缓和城乡“看病难、看病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调研结果显示,此举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医保覆盖面还不够宽;另一方面,医保个人自付比例较高。

  再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中慢性病和大病增多,群众一旦生了大病,许多家庭往往无力承担,即便医保报销了部分医疗费用,往往也是杯水车薪。在城乡低收入人群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一些基层的同志评价说,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广覆盖没有真正做到广覆盖,低水平则是真正的低水平。”

  2004年,无锡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制度的覆盖率按农村人口计算达到了95.7%,平均筹资水平只有人均60.9元/年,这在全省已经属于比较高的了,其他多数城市只有人均30元/年。以宜兴市为例,2004年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7.7%,似乎比例很高,但筹资总额也只有2500多万元,而要保 56万人的看病问题,也只能是低水平的保障罢了。

  资源配置不公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但是,各种优势医疗资源明显向少数医院倾斜,造成名医、专家、“高、精、新”的设备和技术集中在县级以上医院,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展缓慢,甚至萎缩。

  据卫生厅提供的数据,全省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数18万张,省辖市市区及县城所在地医院占76%,农村卫生院占24%;全省医疗机构固定资产总额约 280亿元,县级以上医院(二级以上医院)占85%,社区医院及乡镇医院占15%;全省拥有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10700人,其中二级以上医院占 88%,基层医院仅占12%.

  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简陋,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水平较低,服务能力不强,因此,无法有效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患者只好舍近求远到大医院看病,而同样普通的病,不同等级的医院收费标准不一样,加上来回路途的开支,增加了群众负担,也进一步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政府重视不够

  调研报告指出,“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在医院,感受在群众,核心在政府——重视不够。

  首先,多数地方将医疗市场化后,减轻了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负担,因此政府基本上采取的是不干预政策,认为市场能解决所有问题。即使已经认识到市场化带来的诸多弊端,但考虑到自身财力有限,也不愿过多干涉。

  其次是投入不到位。2000年,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要求:“原则上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但事实上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并没有与财政同步增长。调查显示,2000—2004年,我省7个市、县(市、区)年对医疗机构投入由1.21 亿元增长到1.5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则由1.54%降到0.74%.有限的投入落实到各家医院,往往连退休人员的工资都保不了,就更谈不上促进医院发展了。而少数地方不仅不设法增加对医院的投入,还从医院抽取各种费用,加重了医院负担。

  最后是管理、监督不到位。药品定价、医院收益、资源和配置以及保障体系,均存在管理、监督不力的现象。少数地方的个别部门简单地以罚代管、互相得利,结果,必然是进一步加重了看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