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农民过“绿色”生活

2005-3-9 0:0 【

  李梅芳代表:为农民补上“卫生”这一课李梅芳代表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经常往农村跑。她发现这几年来,农民虽说对个人卫生、家庭卫生重视了一些,但农村环境卫生仍然很差,“垃圾到处堆,蚊蝇满天飞,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随意堆放。过去农民还自己收集肥料,现在都图方便,大量使用化肥,加上喷洒农药,造成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环境卫生太差,各种稀奇古怪的疾病也随之增多。”

  李梅芳还发现,农民不知道有的塑料制品含有毒物质。就说包粽子吧,过去都是拿草绳、线绳捆,现在都用塑料绳捆。有的饭店蒸大闸蟹,用塑料绳把大闸蟹的腿捆住再上屉蒸。还有的人家将装化肥、农药的编织袋洗洗接着用,甚至用来装大米、面粉等食物。她呼吁要对农民进行健康教育,告诉他们卫生常识,提醒他们注意环境卫生,从源头上把疾病发生率降下来。

  施作霖代表:为农村环境卫生开“药方”

  施作霖代表是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作为医生,他发现,农村居民来医院看病的概率远远高于城里人,食道癌、胃癌病人多,农村儿童患白血病几率也很高。他多次去农村调研,发现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威胁农民健康。

  施作霖给农村环境治理开出了“药方”: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保指标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挂钩,负责制定辖区内环境保护规划,将农村污染防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还要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

  认真抓好畜禽养殖场的清理整顿工作。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处置)设施。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要按照“属地负责、业主为主、政府监督”的原则,先急后缓、分批治理。同时要启动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实现畜禽粪便全部综合利用或废水达标排放。

  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

  发挥基层土肥站、植保站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对生活垃圾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绿化,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建议大力扶持建设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宝的生物科技企业。

  推广养殖场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粪便还田。大力发展农户用沼气,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政府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尽早建立农村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系统。

  健全法规制度。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强化农村环境管理,加强乡镇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小康乡镇、村建设,总结推广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创建县、乡(镇)生态示范区,营造优美舒适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专门用于农村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