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中国医药“蛋糕”吸引跨国制药企业抢滩

2005-12-24 0:0 【

  辉瑞、强生、葛兰素史克、罗氏……越来越多跨国制药公司的洋名为中国人所熟悉。一份研究表明,自2002年初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在华设立第一家开发中心,仅4年时间,众多跨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机构都在中国“安营扎寨”,加快本土化,争夺中国医药市场份额。

  中国医药市场的“蛋糕”的确诱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惠鲁生说,中国目前人均年消费药品100元,而美国为6000美元。人们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认为,未来5年,中国的医药消费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自然令他们心动不已,”她说。陶剑虹说,跨国制药企业研发机构纷纷移师中国,缘于新药研发成本越来越大,去年辉瑞等10家最舍得在研发上花钱的跨国制药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占销售额的15.9%,而且风险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低,相比之下,在中国的研发成本要低得多。以临床试验为例,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约比欧美国家便宜30%。

  跨国制药企业进入中国,瞄准的另一个目标是丰富的中药资源。尽管中成药的出口和销售受到种种限制,但并不妨碍跨国制药企业对中药的青睐,中药资源成为它们期待的财源。最典型的罗氏公司,以从中药八角中提取的莽草酸为原料生产“达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惟一推荐治疗禽流感的药物。在此之前,诺华公司对中药青蒿深开发的药品,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采购目录,大量应用于非洲的虐疾治疗。陶剑虹说,由于化学新药研发成本高昂,加上市场本土化的要求,跨国制药企业中国研发机构筛选新药时,更多关注中药材和中药产品,利用其先进的化学工业技术,从中药产品中提取有效成份,研制出新的化学药品,给中国的中药保护和开发带来压力。

  陶剑虹认为,应对跨国制药企业的涌入,除了“刻不容缓”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应加快研发与创新速度,以竞争换技术,每个技术领域至少引进两家跨国制药企业进行研发,鼓励它们之间的竞争,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同时加快制订反垄断法,形成有效的反垄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