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杭州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4年来救下300多个生命

2008-9-11 9:15 【

  何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属的精神卫生中心应急处理部副部长,9月5日,他带着一身疲倦从四川回到杭州。这已经是他自“5.12”地震发生后第三次前往四川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了。

  扫篷,是他到了那边后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也就是逐个进帐篷,与当地居民聊天,从他们的言行中判断他们的精神状态。

  每次知名的演艺人士来义演,对何鸣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扫篷时机。因为出于好奇和凑热闹的心理,大部分人都会走出帐篷看热闹。而此时留在帐篷里的人,心理上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香港歌星陈慧琳来义演当天,在扫篷过程中何鸣发现了一位中年妇女呆呆地坐在角落里,低着头。

  “你为什么不去看演出?”何鸣走了过去。

  “没看头。”妇女头都不抬。

  “可大家都去看了。”

  “不想出门。自从儿子死后,就不想出门了。”

  “你愿意跟我聊聊天吗?”

  “没什么好聊的。”

  “说说你的儿子吧。”

  一听到“儿子”两个字,妇女开始陷入回忆,越说越多,并且痛哭流涕。末了,她说了一句:不想活了,没意思。

  不对这句话做任何评价,何鸣建议她做一些可以哀悼和纪念儿子的事。几天后,妇女的情绪渐渐开始好转。

  干预成功,不是抹去灾害的这段记忆,而是把记忆置于受害者心理承受范围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干预是成功的。

  类似的例子,何鸣随口一说就有好多个。前不久,在他的牵头下,卫生部精神卫生办公室还成立了一支从事灾后心理救援的志愿者队伍——“希望九洲”。

  4年来4万多个求助电话据心理干预热线室主任陈爱华介绍,中心成立至今,已接到求助电话累计4万多个,平均每天有20—3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以浙江省内居多,甚至还有远在美国、加拿大的华人。成功救下了390多个即刻想自杀或已开始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其中,一些人为自己找好了墓地,一些人写下了遗书,甚至还有人已经割了手腕、吃了安眠药,都被救了回来。

  在这4万多个来电中,有抑郁情绪者居多,初步统计达30%,而有自杀想法的占10%-15%(两部分数据有交叉)。在性别比例上,女性较多,大约为55%.年龄分布上,20-40岁之间的年轻人占到了60%-70%,“这部分人面临着求学、工作、家庭的巨大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在很多时候,仅凭一次电话沟通无法完全解开求助者心中的死结。因此,对于一些高危来电,接线员通常会在来电后的第二天,依据来电显示进行回访,以确定对方的心理状态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心理辅导。而更多时候,是来电者主动多次求助。今年5月,一名遭遇事业、情感等多重危机的女性在这个月先后20多次打进热线,倾吐心中烦恼。

  今年的9月10日是第24个教师节,这众所周知;同时,它也是第6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知道这个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从2003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在杭州,有这样一个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这样一群医务工作者,他们的使命,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重大灾难或事故发生后,让失语者开口说话、让回避者慢慢面对现实、让绝望的人们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中心成立于2004年5月,以心理治疗见长的市七医院为基地。据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副主任王义强介绍,中心目前不仅开通了24小时求助电话,还成立了由八名心理专家组成的,能直接到自杀、疾病或灾难等重大突发事件现场进行心理干预的应急小分队。除此之外,中心还负责在社区进行心理危机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午夜倾听高危来电“责难或赞同的言论对他们毫无意义,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支持。他们的世界和我们一样,也有美丽和精彩,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他们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如果有人理解并愿意分担他们的痛苦,相信没有人会选择自杀。”

  这是一个年轻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接线员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的一段话。他叫倪喆,上岗才两个多月,就连着接了好几个高危电话。

  “医生,给我一个不死的理由。”一个男人来电,语速很快,口齿清晰。这是他不断重复的一句话。

  他说自己在3年前得了强迫症,总是会莫名其妙地想一些事情,无法控制也无法停止。“如果没有心理问题,我相信自己会有一番作为。”他不无痛苦地说。他很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想不出活下来的理由。他爱他的父母,同时又固执地认为如果没有自己,父母会活得更好。

  “其实他的世界和正常人一样精彩,只是在疾病的影响下,对生活中积极的一面视而不见。”迅速做出这样的判断后,倪喆进一步询问了他的治疗情况,发现他并没有及时地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

  经过1个多小时的交谈,虽然不是很信服,但这名男子最后还是答应他再去门诊做个检查,并尽力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医生,请问在你们这儿,安定类药物服用的最大安全量是多少?”8月中旬的一个夜晚,一个女人的来电引起了正在当班的何臻的警觉。20多年的精神科工作经验告诉她,这有可能是一个高危来电。

  在接下来的2个多小时里,她运用心理学上的共情、鼓励、支持等策略,让女子完全敞开心扉。刚失去母亲,又意外发现丈夫有外遇,遭受双重打击的她觉得生无可恋,陆续存了90多颗安眠药。

  根据女子的描述,何臻发现其实她对多少剂量的安眠药可以致死十分清楚,“打来这个电话其实是在求生。我们就是要在一开始抓住求助者的欲望,让他们信赖,给他们生存的勇气”。

  何臻劝女子开诚布公地和丈夫谈谈。最终,女子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决定为了儿子好好活下去。

  应急小分队现场干预除了日常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发生重大灾难或事故时,中心会派应急小分队的专家成员前往现场进行心理干预。比如,2004年台风“云娜”过后的心理干预,2008年初春运滞留农民工心理援助行动,“5.12”四川地震后的受灾人员、救灾官兵的心理干预等等。

  早在2004年6月1日,中心就首次启动了现场干预方案。当晚8点半左右,一名28岁的女子在杭州文三路某大厦11楼企图跳楼。该女子已经有8年的偏执性精神分裂症病史,并在市七医院两次住院。翠苑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后首先赶到现场,随后,危机干预中心的心理专家也赶到现场进行劝解。40分钟后,该女子被成功解救并送往市七医院留院观察。

  近些年,中心已陆续对110民警进行了专业的心理干预培训,部分民警已取得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当热线接线员遇到紧急情况,就会立刻报警,由警方实施现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