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两三年后社区看病有戏

2008-1-26 11:12 【

  “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近年来,我省一直力求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区医疗体系,现在,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成率已经达到95%,社区医院的药价也比大医院便宜了一大截,但是走进社区医院,就诊室里时常还是冷冷清清的,有很大一部分城市百姓宁愿去大医院里排长队,也不愿在家门口就近看玻这个恼人的问题在人大开幕头一天就受到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为什么老百姓仍然不愿就近看病呢?说到底还是对社区医生信不过1省人大代表、南京市血液中心副主任孟钵的一句话一针见血。

  [代表委员热议]

  如何把患者“引”进社区医院

  患者对社区医生信心不足

  “说实话,现在让我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病我也不愿意1南京团的孟钵代表说话有点”直“:”我是卫生工作者,我从事的是公共卫生领域,但是作为人大代表我也关心社区卫生的发展,今天上午听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今年省财政要拿钱扶持建设300个乡镇卫生院,完善200个社区卫生中心基本设备和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改造,这是大好事呀。我想现在苏南、苏中看病已经不难了,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成后,苏北的看病难问题也会解决。不过,硬件上的投入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我想现在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人,为什么很多人有个头痛脑热的也往大医院跑呢?主要因为大家对社区医生没信心。“孟钵话锋一转,谈及社区卫生医疗现状的最大尴尬——”有了骨头还缺肉“。

  “我觉得有三个渠道可以逐步改变社区医院没人去的现状,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地送社区医生去三级医院进修,以提高水平;二是请高水平的专家大夫轮流坐诊社区;三是重视培训全科医生工作。除此之外,政策上给点倾斜是必要的,你想一个医生去了社区,天天看的都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常见病,时间一长他与大医院的医生肯定会有差距,没有哪个医生会满足于只开开阿司匹灵、康泰克之类的药,那么在他评职称等方面就要有特殊政策,才能留得住人,将人用好。”

  专家进社区“巡诊”比较可行

  “社区医院医生得不到百姓信任,造成病源不足,那么多人涌进大医院客观上导致接待能力不足又造成看病难,”省政协委员、泰州市卫生局副局长黄立红一直致力于扭转这一局面,她认为,设社区医院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这部分病患在社区里也能获得及时准确的病情预判,进而决定是就地治疗还是转院治疗,由此达到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社区医院绝不仅仅是以前的“卫生所”,更应该看成是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第一门槛”。

  黄立红说,治病救人是对从业人员专业性要求很高的一项职业,打个比方,发烧头疼有可能只是简单的感冒症状,也有可能是重大疾患的表症,要能尽可能准确地在社区医院就预判好病情,一方面有赖于先进的医疗设备,更重要的是社区医院接诊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社区医院的医生最好应该是俗称的“全科大夫”,拥有博量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绝不能成为大医院安排“冗员”或“庸医”的“下水道”。就目前条件来看,刚从医学院毕业的新手还无法担当社区医院医生,大医院的“资深”专家也不可能常驻社区医院,比较合适的方式应该是专家们执行“巡诊”制度,通过科学地安排时间,保障每一个社区医院都能有1-2名专家坐诊,同时加强现有医疗队伍的再培训,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医院软实力的缺乏。

  [本报调查]

  不少患者把社区医院当“药房”

  本报和扬子晚报网共同举办的2008年省两会民生民意调查中,网友们对社区医院的期待与代表委员们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报另一个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今年将全面铺开的医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36%的网友对“加快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多层医疗体系”这一选项非常期待,这正说明了政府着力推进的社区医疗目前在很多患者中还得不到响应。南京鼓楼区的退休老工人陈大婶说:“我一般还是会去鼓楼医院看病,在社区医院里最多抓抓药,因为那里的药便宜。”省人大代表、无锡市滨湖区水秀社区党委书记胡琴渊也说:“我们那儿很多老人会在社区挂水,这比去市区大医院方便得多,还省得让子女来陪,不过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医生水平良莠不齐,有的社区医院只有一两个有资质的医生,这让老百姓放不下心。”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建立社区首诊的分层医疗机制是解决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从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必经之路,然而正是由于不少社区医院在医疗水平上还跟不上来,因此不管社区卫生中心建得多漂亮,不少老百姓还是将之看作“卫生所”、“药房”。

  [高端访问]

  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

  两三年后大家会愿意去社区医院

  “因为刚刚起步,社区医疗存在问题很多,”列席本届人大会议的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非常坦率,一开口就让记者为之一振:“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了今年要给社区医疗2.75亿的财政补贴,这就有助于我们把点铺开,不过绝不能做成空壳,缺少大量高水平的全科医疗人才才是现在社区医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要解决的问题。”郭兴华与记者对话时一直面带微笑,但是这些话却掷地有声。

  可以信任——全科医生坐诊社区

  “任何国家解决医疗问题都实行分层医疗,发展社区医疗是世界趋势,”郭兴华告诉记者:“现在国外的医学院都设有全科专业,毕业后的全科医生可以从事保舰常见病诊断、康复医疗等,这些全科医生的待遇比专科医生要高。我们社区就缺这样的医生,现在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正酝酿在大学里设这个专业,我们江苏是医药高等教育大省,我省的高校肯定要率先试点。不过人才的培养要一个过程,现在我们准备先通过轮岗培训,充实到社区医院。”

  “在这方面我们要给足政策,进修、发展给足空间,评职称等也有优惠,让进社区的全科医生有盼头,有甜头,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便宜多了——可省一半多看病费

  “360种社区基本用药现在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了,我们正在进行核算,下一步将和物价局等部门一起给这些基本用药定价,”记者问及倍受市民关注的基本用药制度时,郭兴华面带喜色:“这个就是首先针对社区医院的,这些药由省内企业定点生产、定点供应、统一配送,省去中间环节的差价,同时争取在社区医院实现零差价。我想,今后在实行零差价的社区,买这些药就会比社会上的平价药店还要便宜,再加上我们还要加大社区看病医保报销比例,这样下来去社区看常规病总体上将比大医院少花50%-60%的钱,这些实惠患者肯定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得出来。”

  前景乐观——分层医疗需要两三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郭兴华认为这个新框架初步形成大概要花两三年的时间,“今后政府重点办三类医院,一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二是社会公益性医院,如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血液中心等,三是代表区域医疗水平的骨干医疗机构,至于其余医院则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引入竞争,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社区医院肯定是政府投入的重点,一个完善的分层医疗体系最终形成后,老百姓将不再为看病而烦恼。”

  [相关提案]

  将社区医院全部纳入医保

  提案者: 致公党江苏省委

  强化社区卫生保健,建立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制定三级医院划分职能的指导性意见:三级医院以科研、教学、创新、疑难杂症为重点;二级医院以常见并多发病为主,形成专科特色和过硬的医疗质量;加强社区医院建设,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将社区医院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拉开医保患者到不同级别医院就诊的个人自付比例,鼓励居民首选社区医院。构建防病在社区、小病在社区中心、大病去医院双向转诊制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转诊体系。为适应基层医疗保健工作需要,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建议在省属医学院校试行以全科医生为定向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并对全科医疗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或低费教育。推进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管理体制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其他相关专业临床医师通过培训考核转为全科医生,启动全科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资格认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