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大小医院高低药方 记者亲历不同价格待遇

2007-3-2 8:26 【

  医生为患者看病、开药,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近日,在北京的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里,记者却亲历了两种不同的价格“待遇”。

  23日下午两点,一直耳鸣的黄女士在记者的陪同下,来到北京一家著名的五官科医院检查。

  由于假日患者少,往常花费半小时的挂号时间缩短至五分钟,黄女士花了七元钱挂上了“专家号”。

  几分钟后,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器官没任何问题、听力正常,耳鸣有可能源自其他疾病或神经紧张。

  “调整心态,可不用药物治疗。”医生的话让黄女士放下了心里的一块石头,准备离去。只见医生突然拿出处方笺,提笔开药。

  “不是说不用吃药吗?”黄女士问。

  “刚才,你不是说自己有高血压吗,可吃些降压药;耳鸣后睡觉不踏实,也可吃些安神药。”医生一本正经地说。

  “那开便宜的药吧。”黄女士无奈地说,医生没吱声。

  一会儿,处方笺上出现了三种药品的商品名。划价的结果是三种药一共230多元。

  而记者27日在社区医院的看病经历,却与黄女士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

  一月前,记者脚踝骨裂,27日记者就近选择了一家社区医院复查。社区医院的患者并不多,而此时街对面一家三甲医院门诊楼前的停车场已挂出“车位已满”的牌子,管理员一边打手势、一边扯着嗓子高喊“左打轮”、“靠边”。

  “医保,还是自费?”医生问。

  “自费。”记者回答说。医生点了点头,开始详细询问摔伤情况和治疗情况。然后,他蹲下身、从四个方向敲击脚踝,检查愈合情况。在记者回答“不痛”后,他才起身坐下。

  “骨头愈合了,以后走路最好穿平跟靴子,能起到护踝的作用。”医生笑眯眯地说。

  “不拍片子?”记者反问说。

  “不用,我刚检查了,骨头已愈合。”医生肯定地说。

  4.5元的挂号费、一次人工检查,社区医生为患者省去了170元左右的拍片费。

  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药费上涨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1996年至2005年间,医院购药结构和数量发生较大变化,有人群疾病谱发生改变、药物剂型升级换代等正常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医院开大处方、售高价药的现象比较普遍。据了解,从去年开始,卫生部花大力气、引导居民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推进城市卫生综合改革和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一年多来,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受到了社区居民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