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是教育部规定企业可进校园招聘的“解禁日”。随着进校招聘企业的增多,毕业生求职大军日趋增大,面试中的一些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细节决定成败,有时通常是一件不经意的小事让求职者与好工作失之交臂。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来看,这个细节的代价未免大了一些。以下五组镜头对一些上述情况有所展示,希望对初次求职者有所帮助。
镜头一:仓促上阵 材料不齐某媒体大规模招聘采编人员,很多大学生携简历前来。本来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好工作,应该紧张备战,准备充分,可在面试现场却频频出现怪诞百态,令主考官一时议论纷纷。简历复印件、照片等相关的材料携带不齐,是司空见惯的情况。据介绍,一些学生看到好单位的招聘信息就不假思索随大流,而对于应聘职位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应具备什么素质却毫不知晓。
据负责面试的某资深编辑介绍:“很多学生都没有携带自己的文章等作品。应聘一个采编岗位,文字功底肯定是必要的,略动脑筋就知道应该在这个方面早作准备。可是主考官们听到的大多是‘忘记带来’的解释。这使求职者的面试分大打折扣。迈入职场,不同于在学校学习,没有人会给你犯错的机会或者教你怎么做。”
镜头二:回答问题套用固定公式为了追求稳妥,毕业生越来越青睐收集标准化的面试答案,熟记硬背,以期为自己的面试顺利开道。日前,一家日资啤酒公司的陆经理在面试应届大学生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如问到“愿意从事什么岗位时”,每个人都说要从基层做起,每个人都说不怕苦不怕累。陆经理说:“这些答案不仅缺乏个性,而且根本看不出他们的真实想法。”笔者发现,大学中的一些书店的《成功面试指南》一类的求职类书籍居然还获得了热销,这些书从面试中可能遇到的经典问题、面试难题、面试陷阱到面试数学逻辑题等各方面细细剖析其中关键,还配以标准答案提供参考。
即使如此,招聘单位也不是毫无办法。“比如我们会多问一些开放型的问题,让他们多说,用这种方法间接得知他们的真实想法。”陆经理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他提醒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与其在面试前临时抱佛脚,还不如在大学里花功夫提升自己的成绩和个人气质,毕竟面试看重的还是个人的内在实力。
镜头三:对应聘的岗位缺乏调研济南某大型国企的hr王经理提出,很多毕业生求职往往冲着单位的名气、待遇而来,而对企业招聘的具体要求以及工作岗位的职责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面试回答通常没有针对性。行政、内勤、绩效、劳工、文员等职位看似没有大的区别,可是在具体工作内容上却并不一样;管理、技术、销售等岗位职责差别更大,因此要求应聘者展现出的素质、能力以及可塑造空间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毕业生应聘时细分职位找准方向,有的放矢地回答提问。
但与此相对的情况是,部分毕业生投简历都放眼在“大专业”范围上,招聘岗位只要与自己的专业或辅修课程沾边,都要试一试。一些毕业生甚至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清楚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不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盲目投递简历,最后石沉大海。
镜头四:虚假简历 名不副实吴亮是某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他的简历中社会实践一栏让人觉得很有“分量”:4年大学从未间断过校外兼职工作,先后在快餐店、广告公司做业务员,此外,长期从事家教工作。但据同学介绍,他仅大一做过家教,剩余时间除了泡网吧就是打球。
这样的简历包装并不少见,“学生会主席”、“学习尖子生”等比比皆是,一时间用人单位也无从识别。
除此之外,还有职业测评作假。“做职业测评时,一些内容无从说真话。说真话就没机会。”济南某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刘宏讲到自己的“难处”,显得很无奈,“比如要求你填写曾经负责的一个团队项目,在团队中担任的角色,举例说明团队对一次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只能编。”
镜头五:盲目自信 过分职业化某银行的面试官提出,部分毕业生参加面试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充满信心的“职业化”。但人事经理往往看重的素质是来自于个人的专业和能力,而不是来自咄咄逼人的言语和过分包装的举止。
山东某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招聘主管说:“面试时表现出一定的信心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言一行中显得太过自信,就会让人觉得你太过有‘攻击性’,不善于和别人合作。很多毕业生往往对自身估计过高,喜欢在自己的答案里用上太多的修饰,甚至随意夸大自己的能力,对思考的严密、答案的客观却不太重视,当提问更加深入的时候,他们常常又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放低自己姿态的准则是很重要的,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信心而过分表现,更不要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