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贵”、“看病难”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对此,一般的公众都把矛头指向了市场化的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而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和医生们则反过来抱怨政府可怜的投入,不仅无法维持医院本身正常运作,甚至无法保障医护人员的基本生存,由此要求政府增加医疗卫生事业投入。
针对医疗领域的种种问题,一些人认为,只要医院不搞市场化,不大肆从病人身上赚钱,也就是保持所谓的“社会公益性”,那么“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不论具有何种特殊性,医疗服务毕竟是一项服务。正如所有服务一样,医疗服务的水平有高有低,不同水平的服务提供者应该获取不同水平的报酬。由于医疗服务关涉人命,对其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甚高。医学教育的时间最长,举世皆然。这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者要比别人花费更多时间学习,其收入水平较高也是正常的。如果他们的平均收入水平不高,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去学医呢?
如果学医的人不够,那么医疗工作者短缺,老百姓不就会更加“看病贵”、“看病难”吗?
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是否有一个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并不存在中国式“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寻找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仅仅去国外的医院寻求感受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其医疗保障体系运作的模式。
在多数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全民医保要么已经实现,要么是各国政府竭力推进的一项政策。全民医保的建立正是解决“看病贵”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一旦所有民众都获得了医疗保障,医疗费用就可以在所有人之间分摊,而不是仅由病人负担,对每一个病人来说看病自然就不贵了;低收入者也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对医疗服务望而却步;保障的组织者也就成为医疗服务的购买者,医疗服务买卖双方市场力量对比不平衡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全民医保能否建立,固然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不尽然。实际上,相当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建立了全民医保体系,而中国的某些发达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当初建立全民医保体系时的水平。能否为之,全在于观念的转变。许多国家把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并不仅仅视为一项社会福利,而且视为一项社会投资。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不仅可以推进社会公平,而且也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