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医疗体制改革千万不能迷失方向 偏离目标

2005-6-23 0:0 【

  近日,卫生部一位官员指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由此,“医改到底怎么改”的话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年,老百姓对“看病难”等问题反映强烈。

  有调查显示,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有相当数量的人患病而不去治病,原因就是“看不起病”。然而,这个问题不独中国有,一些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

  前不久,英国一名64岁的老祖母因掏不起钱看私人牙医,只能指望国民医疗服务机构,但英国的牙医“奇缺”,预约的人经常几年之后才能看上病。由于无法忍受牙疼之苦,她自己用老虎钳拔了7颗坏牙,弄得鲜血淋漓。当她向首相布莱尔讨说法时,首相无可奈何地说:“我不可能马上制造出很多牙医。”

  事实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医疗体制改革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由于它涉及很多深层次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被称为“社会政策的珠穆朗玛峰”。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以“市场化”为取向试图破解医改难题,把“市场化”作为医改方向,把产权制度改革当成“突破口”,政府忙着“卖医院”、“甩包袱”,不少公立医院一夜间“改朝换代”,变成私立医院。

  从表面看,“市场化”盘活了资源,政府卸掉了“包袱”。但是,这种“市场化”也导致医院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处处在患者身上“打主意”。一些公立医院也表现出强烈的逐利冲动,竞相与民间资本联合办医,甚至把尖端设备和高级人才都抽去搞创收,淡化了公益性质,出现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凡此种种,不仅未解决“看病难”问题,更使“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的医疗体制与西方完全不同,“看病难”的主要根源是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等。解决这些难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但在一个人均GDP刚突破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人多、病多、底子薄、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无论医疗如何改革,都不能背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背离医疗服务宗旨和医学发展规律。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产权制度改革,还是引进民间资本,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使“患者有其医”,这个方向不能迷失,这个目标不能偏离。倘若简单地套用企业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商业化的模式去盲目发展医疗事业,就很容易出偏差,使广大人民群众无法享受改革的成果。

  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说过,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其实,解决“看病难”等问题,道理也一样。市场往往关注的是“富人的经济学”,而政府则更关注“穷人的经济学”。

  因此,目前最紧要的一条,不是放手让医院在市场里龙腾虎跃,而是政府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科学配置医疗资源,合理分流患者,优先投资于基层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起“宝塔型”医疗体系,让最大多数人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这是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文明进步社会的一个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