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森科学与医疗卫生信息集团总裁、首席执行官罗伯特。库伦率领公司高层日前到中国访问,本报记者对库伦一行进行了采访。
从鸡舍里飞出的科学信息产业
研究人员在做研究时需要参考他人的工作,有时要追溯到若干年以前,甚至是最原始的研究论文。传统的检索方法不仅耗时费力,而且检索产品的出现滞后于论文出版,使研究人员倍感沮丧。
1955年,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鸡舍改造的工作间中,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首次提出“引文索引”概念,即将一篇文献作为检索词,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其基本思想是:一项工作的质量是由它对所在领域的影响程度来衡量的。一篇文章的引用率越高,它的影响力就会越大。通过了解这篇文章的影响,可以发现该课题的发展脉络,从而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动态。
20世纪60年代初,加菲尔德和助手开发出两个试验项目来测试引文索引的有效性,一个是有5000个化学专利的引文索引数据库,另一个是遗传学引文索引数据库。随后,受这两个项目试验成功的鼓励,1963年,加菲尔德以私人身份出版了第一期多学科引文索引期刊-《科学引文指数》 (SCI),并在美国费城创办了科学信息研究所(ISI)。
1992年,汤姆森公司收购了ISI,并成立了汤姆森科学信息集团。而SCI也发展成为今天的“科学之网(Web of Science)”,用户可以无缝链接到世界最重要的8700多份期刊从1900年到目前最新的文献信息。全球目前有900万研究人员在使用Web of Science.
汤姆森科学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刘煜认为,引文索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科学技术之间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展示了科学技术文献内容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
“做研究不查资料是一件可怕的事”
1999年12月,清华、北大、复旦等5所高校在中国率先开通汤姆森科学信息集团的Web of Science.目前,超过100家中国高校和98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正在使用基于汤姆森科学信息集团所提供的学术研究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上的信息资源,其中有39所高校、17所中科院的研究机构开通了Web of Science.
今天,如同库伦所说的,“做研究不查资料是一件可怕的事”。研究人员只有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所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提出真正的问题。
美国实验天文物理联合研究院研究员、科罗拉多大学副教授叶军说:“我每天要用5个小时来看论文,了解目前同行专家在做什么,这样才能站在前沿提出新的问题。问题提对了才可能做出重要的突破。”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研究人员对科学信息的使用量是相对较少的。
对此,刘煜指出,中国高校和研究单位所买的Web of Science一般只追溯到1995年,最远到1989年,而美国的大学普遍都追溯到1945年。他认为,信息研究工具在中国的应用还不够普遍,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专业人员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资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决策者还不太习惯为有价值的信息付费。
刘煜同时指出,中国大陆学者研究论文中引用文献相对缺少历史厚度,是影响论文质量的因素之一。
“勿轻视SCI,勿滥用SCI”
然而,SCI在中国学术界为人们耳熟能详,并不是由于其强大的检索能力,而是由于它曾经或仍然被当作是评价单位或个人科研工作的标准之一。以至于大多数SCI使用者更关心的是自己论文被收录和引用的情况,而不是SCI的科学研究功能。曾有中国科学家愤怒地称SCI为“愚蠢的中国索引 (Stupid Chinese Index)”。
加菲尔德曾说过:“从数据得出结论的意义永远取决于使用这些数据的人的智慧。”ISI的出版物也曾多次强调:“ISI的文件及其产品导出的信息,永远应该被视为在评估学术研究方面有用资料的补充物。引文的分析决不能成为人类谨慎判断的一种机械代替物。”
库伦认为,只有在正确的时间里,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信息,信息才会有价值。SCI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工具,但它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角度,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
北京大学教授孙亦樑曾深入研究过SCI,他告诫说:“勿轻视SCI,忽滥用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