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问题”化妆品考验卫生监督

2005-3-28 0:0 【

  最近,“强生事件”和“宝洁SK-Ⅱ事件”的接连发生,使有些名牌化妆品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名牌化妆品遭质疑前不久,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食品与药物管理部门宣称:强生婴儿油、护肤液和洗发液中含有的液体石蜡油,会对婴幼儿产生伤害。

  印度官方已经令美国强生公司取消部分产品的“婴儿使用”标志,以避免对婴幼儿继续产生伤害。消息通过媒体传到国内后,不少长期给孩子使用强生婴儿产品的爸爸妈妈们第一反应就是“惊讶”和“愤怒”。采访中,许多爸爸妈妈表示,今后一段时间不会再使用该类产品。

  “强生事件”发生后,国家相关监管部门迅速作出了反应,卫生部发出通告,声明强生婴儿产品中加入液体石蜡油是许多化妆品通用的做法,没有证据表明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月初,江西南昌一位消费者吕女士因使用SK-Ⅱ而“导致皮肤瘙痒和部分灼痛”,而将该产品的生产厂家宝洁公司告上法庭。此事被媒体披露后,宝洁公司方面发布了几则澄清说明,但这些说明却被招致了更多的质疑声。

  一些化妆品“美白”竟靠汞今年2月份,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对染发、祛斑和健美三类特殊用途化妆品的70种产品的抽检中发现,只有41.4%的化妆品质量合格,其中的染发类产品中,标签、标识、说明书的合格率仅为3.3%。据该局一位负责人介绍,此次抽检中发现的最严重问题是,有两种祛斑产品汞含量严重超标,分别是标准的4万倍和1万倍。

  据专家介绍,汞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可经皮肤吸收,长期接触(2~6个月)后会造成汞蓄积,甚至汞慢性中毒,从而损害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汞还会通过胎盘、乳汁进入胎儿和婴儿体内,影响下一代的健康。专家同时指出,在美白祛斑霜中加入大量的汞,确实能在短期内达到“迅速、高效”的祛斑美白效果,但长期使用会产生异常的皮肤沉着,反而令色斑加深。

  在“3.15”前夕,广州市消委会在对18种美白化妆品的比较测试中发现,该类产品的汞含量超标现象严重。其中3种化妆品汞含量依次是标准限量的1万倍、4900倍、270倍。据悉,此次测试的18种美白化妆品的产地涉及广州、珠海、上海、北京、沈阳等地。

  信息“梗阻”导致执法瓶颈在“强生事件”、“宝洁SK-II事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相关信息在经媒体报道后才引起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的介入。许多消费者表示,希望能够及时听到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但据记者了解,目前,无论是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还是国内各地方监管执法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

  据悉,对于前不久抽检到的两种汞含量严重超标的化妆品,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责令生产厂家停产封存,并禁止该类产品入市场。

  但这个厂的产品销往到很多省市,该局一位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他们无法及时地将查处信息传到全国各地。

  在南方出现的多个美白祛斑化妆品汞含量超标事件后,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但同类产品在北京许多化妆品批发市场依然“畅销不衰”。北京市有关执法部门称,没有得到相关的协查通报。

  据介绍,协查行动往往是在国家有关部门下文后才能有效地执行,而各地方的查处行动则仅限制在本地。这就造成一些化妆品在某地已经被查处,而在其他地方却依然“合法”销售。一位卫生监督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化妆品的监管涉及政府及行业的多个部门,由于各自的监管职责不同以及近年来职能划分的变动,这些部门之间日常性的信息交流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他认为,信息的不畅造成了执法的“各唱各的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