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需要调整服务:让患者感到便利两年前,针对外地患者看病困难等问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成立了“外地患者就医服务中心”,为外地患者提供联系住宿、购买车票等6项服务。可最近,随着医院周围招待所增多,病人住宿、订票等问题不很困难了,寻求这类服务的外地患者随之减少。
现在,患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去年11月,医院又开展了“终末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候诊时间太长“、”病人多,过于拥挤“抱怨较多,希望建立电话预约和网上挂号,增加假日门诊。
“细算起来,患者在门诊完成一次看病过程,要经历150~200个环节。哪个环节令患者觉得不满意,我们就改哪个环节。”主管门诊部工作的院长助理高海鹏说,“患者认为候诊时间太长、过于拥挤,我们就推出电话预约,分流现场挂号人群。患者建议增加假日门诊,我们干脆就从去年12月开始实行无假日门诊,让病人星期六、星期天也能与平时一样看门诊。我们还在门诊推行‘一站式’服务,使划价、收费、处方传递等一次完成。”
效果很快显现。记者不久前在该院采访时,正赶上星期六。这一天,医院22个无假日门诊科室共接待1500多位患者,门诊量达到了正常门诊量的一半,每个科室都有专家出诊。
记者看到,在门、急诊,医院分别设置了残疾人专用卫生间、洗手池、电话亭、盲道等。在门诊化验室,记者还看到一个“肾移植患者优先抽血窗口”。一位化验员告诉记者,由于肾移植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要求化验抽血的时间性非常强。为使病人的治疗不受影响,医院开设了这个优先抽血窗口。
降低单病种费用:让患者觉得放心2002年北京市医保中心公布的参保出院病人数据显示,中日友好医院医保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在北京市44家三级医院中排在最高费用第4位。
针对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去年,中日友好医院组织专人对医疗费用各项指标进行分析,随后制定出医院《单病种控制暂行办法》
,要求全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医疗服务费用。
门诊部张纾难告诉记者:“在降低费用的过程中,各科室都经历了非常艰难的磨合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加快手术排班时间表。
像病理科,以前常给患者做一些费用较高、较复杂的病理检查,现在医院要求从最基本的病理检查做起,仅此一项,就减少了1000元的费用。“
院长许树强说,在降低费用过程中,各科室、每一名医务人员都要按医院的要求,自觉想办法帮助患者减少费用支出。
记者在医院透析中心遇到正在做血液透析的王大妈。她告诉记者,家里比较穷,医护人员为了让她坚持治疗,主动联系厂家为她提供赞助。要不是医护人员的帮助,她根本坚持不到今天。
来自黑龙江大庆市的宋女士和一个病友一起来看病。她的经济条件好一些,留下来住在中医风湿科病房接受治疗。一起来的病友因经济困难不能住院。中医风湿科主任阎小萍就对她的病友说:“你没法住院治疗,就把地址留下,我给你寄方子吧。你可以在当地照方抓药,也能保证治疗效果。”宋女士说,阎主任已经给那位患者寄过两次方子了。
北京市卫生局不久前公布了2004年全市第三季度6个单病种费用调查情况,结果显示,中日友好医院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子宫平滑肌瘤、剖宫产、异位妊娠等几项医疗收费,在全市18家同级医院中均名列最低费用前三位。
对信任的回报:让患者感到满意从去年开始,中日友好医院着手打造诚信服务。
中医风湿科主任阎小萍对此有特殊的理解:微笑服务是表层的服务;医务人员对病人有同情心,提供亲友式服务,属中层的服务;最深层的服务应是医务人员成为病人的精神支柱,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她告诉记者,中医风湿科年轻人较多,与病人交流的方式有点简单。有时年轻医生去查房,能感觉他们很想给病人一些帮助,但方法不一定合适。如何让年轻人学会服务?她觉得,应该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于是有了“假如我是病人”主题活动:
病人住院了,最想的是在第一时间搞清楚自己得了什么病,严重到什么程度。
住几天医院了,做了好多检查,抽了不少血,结果怎样?
医生将对我怎么治疗,用什么药?效果会怎样?大概会花多少钱?
病人都有这样的心情:就怕大夫不理自己。
阎小萍说,找准了病人关注的问题和心态,就“对症下药”,强调医务人员要与病人进行职业性沟通,提倡“一竿子插到底”,让病人明明白白看病。通常,风湿病化验结果出来慢,科室就要求谁接诊谁负责,病人的诊断、检查结果,主管大夫要一管到底,要在结果出来后的第一时间告诉病人。
对住院病人,医院要求各病区想办法提供便利服务。在普外科采访时,一位住院病人告诉记者,他这一天已经换了3次裤子了,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普外科护士长刘玉芬告诉记者,以前病区的床单一周更换一次,现在是按照病人的要求随时更换。患者的病号服脏了也要随时换。“
我们知道病人要求换衣服不是故意的。我们要把患者认可不认可、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措施、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则,要把服务工作做灵活、做到病人完全满意为止。“她说。
在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有许多远道而来的患者多年在这里接受治疗。为鼓励病人树立信心,中心免费发放科普光盘,教病人怎样发现身体的异常征兆。中心去年还带病人外出旅游。有一位已透析了20年的病人,想到此生还能到外地去旅游,当时激动得都不知说什么好了。
采访中,血液净化中心主任张菱的一番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菱说:“我们所做的服务,有些可能超出了医疗的范畴,肯定会有很多麻烦。但病人长期把自己托付给我们,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回报,回报他们对我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