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马长生教授
日前,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该科副主任、房颤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与京城媒体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交流。马教授向记者介绍了我国房颤的流行病学情况,并通报了我国开展房颤导管根治术的相关进展。
据马教授介绍:房颤在我国是相对多见的一种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传统药物治疗效果差等问题。我国目前已经有房颤患者逾千万,其中有70%左右的患者需要用华法令来治疗,但是实际上正规治疗的患者在城市里大约占总数的5~10%,而在农村就更少,大概在1~2%左右。
对于我国房颤患者来说,多数患者为65~70岁,其中2/3更同时患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房颤对于患者生命和健康最大的危险在于血栓栓塞引致的偏瘫。这些因素将导致患者发生卒中后后果更为严重。
近年来以马长生教授为代表的我国一批专家已经在开展一种新型的房颤治疗方法——导管根治术,经国际社会和国内临床和研究人员对病例随访发现,该方法对一部分患者有很好的效果。马教授对记者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导管根治术开展得还相对较少,这与全社会和患者对该技术的接受程度有关。北京安贞医院在2005年也开展了几百例手术,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他希望可能通过这次活动更多地唤起全社会对房颤问题的关注。
马长生教授与媒体记者交流
关于房颤导管根治术知识的Q&A——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访谈实录
1. 什么叫房颤的导管根治术?
答:导管根治术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房颤治疗方法,它是通过把一根很细(直径2.7mm)的导管经过静脉血管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通常是心房和肺静脉的连接部位),这些部位也就是房颤的病灶所在部位,然后释放射频或者其它能量(如超声)进行治疗的一项技术。
2. 房颤导管根治术的原理是什么?
答:近年来有关房颤机制研究的结果表明,房颤的发作和维持与心脏内一个或多个病灶发放快速电活动密切相关。这些病灶就像是一个个造反的部队,他们如果只发放一次激动,就表现为房性早搏(简称房早),而如果发放一连串快速激动则表现为房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房颤患者同时合并房早的原因。房颤导管根治术的原理就是通过把导管送到这些病灶的所在部位,然后释放能量把这些病灶进行消灭。消灭这些病灶的手段有两种,一个是各个歼灭,另一个是画地为牢把它们隔离起来。目前通常采用后一办法,这是因为多数房颤患者通常会有很多病灶,而手术当中常难以发现所有的病灶,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可能出现病灶的部位都隔离起来,这样即使有些病灶术中并没有显现,术后它也将不会再导致房颤。由于这些病灶绝大多数分布在与心脏相连接的肺静脉中(每人通常有4根肺静脉),所以,目前房颤的导管根治术又被成为肺静脉电隔离术。
3. 目前房颤都有那些治疗方法?效果如何?
答:房颤的处理是目前临床上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药物治疗的效果很差,因此在近些年陆续有很多新型房颤治疗方法问世。这其中,最主要的包括:①起搏器治疗;②房室结改良术;③心房转复除颤器治疗(IAD);④外科迷宫手术;⑤导管根治术等。这些方法中,除外科迷宫手术和导管根治术的效果较好以外,其它方法的效果均不理想,均只适用于一小部分房颤患者。
4. 房颤药物治疗的效果如何?和药物治疗相比较,导管根治术的优势何在?
答:药物治疗是现阶段绝大多数房颤患者正在采用的治疗方法,但这种治疗方法整体上的效果是较差的。如果采用药物转复房颤并通过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即正常心律),2年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仅为30%左右;如采用药物控制心室率,虽然可以将多数患者的心室率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但房颤并未消除,也就是说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仍然存在,而且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会有很多副作用,相信很多患者朋友会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房颤的药物治疗还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抗凝治疗(即血液稀释治疗),虽然通过正规应用抗凝药物可以将脑卒中并发症的风险降低三分之二,但需要定期监测抗凝强度,因为一旦出现抗凝强度超标,患者发生出血的并发症将显著增加。
和药物治疗相比较,导管根治术最大优势是如果手术成功是可以将房颤彻底根除,而且不需要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此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
5. 房颤的外科迷宫术和导管根治术各有何优势?
答:前面说过,外科迷宫术和导管根治术是目前效果最好的两种房颤治疗方法,前者根治房颤的总体成功率在80%~90%,后者单次治疗的总体成功率在60%~70%,因此外科迷宫术在效果上要好于导管迷宫术,至少目前的结果是这样。但外科迷宫术的一个重要的不足是需要开胸手术才能进行,而开胸是一个创伤相对较大的手术,因此,绝大多数患者难以单纯因为房颤而去接受外科迷宫术。当然,如果患者同时合并需要开胸治疗的心血管疾病,例如需要换瓣手术的瓣膜病,需要进行冠脉搭桥手术的冠心病等,在完成这些手术的同时进行心房的迷宫手术仍然是一个理想的治疗选择。如果患者除房颤以外,没有其它地心血管疾病,或者所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不需要开胸治疗,那么导管根治术将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种导管手术的创伤非常小,术后6个小时就能下地活动了。
6. 什么样的患者适合接受导管根治术?
答:导管根治术是近年来一项发展很快的治疗技术,适应证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根据治疗效果的不同,可以将适应证分为理想适应证和一般适应证两种。理想适应证导管根治术的单次消融成功率在70%~80%,两次以上消融后可以达到90%;一般适应证的成功率较此均分别低约20个百分点。理想适应证主要是发作频繁(>2次/月)的阵发性房颤,心房不大或者轻度增大。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对于消融治疗的效果没有明显影响。一般适应证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持续性或者永久性房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慢性房颤;另一类是心房明显增大(>45mm)的阵发性房颤。对于发作频率很少的阵发性房颤和同时合并需要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房颤患者目前暂不推荐应用导管根治术。
7. 房颤导管根治术前都要做那些准备工作?手术需要多长时间?是否痛苦?术后要注意些什么?前后需要住院几天?
答:房颤导管根治术前除一些常规检查之外还有3项必需的检查要做,它们分别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肺静脉核磁共振或者螺旋CT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目的是排除心房血栓,如果有心房血栓则需要先进行抗凝治疗把血栓融解后再进行手术。血栓融解一般需要数月的时间。肺静脉核磁共振或者螺旋CT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肺静脉的解剖以更好的指导手术中导管的操作。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目的是明确房颤发作的特点,并有利于术后的随访。做一台房颤导管根治术的时间一般需要3~5小时。手术过程中患者是清醒的,基本没什么痛苦,有部分患者在导管消融时会有一定的痛感,但这个时候医生通常都会给患者少量的镇痛药从而使痛感消失或显著减轻。术后需要卧床6小时,之后就能够下地活动了。术后3个月是效果观察期,一般需要服用抗凝药,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使用少量的抗心律失常药,之后所有的药物就可以停用了。消融本身对患者的活动、进食及其它日常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总的住院时间一般在一周左右。
8. 房颤导管根治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怎样?
答:在已有的房颤根治性方法中,导管根治术是创伤最小并且效果也非常好的一种手术。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大型医疗中心,导管根治术已经成为房颤患者治疗的首选手段之一,成功率可以达到80%~90%,但其中约30%的患者需要接受2次导管根治术。在我国,由于多数患者只接受了单次治疗,故成功率在60%~80%。房颤导管根治术成功的标志是房颤完全消失,同时不需要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就是俗称的根治。在复发的患者当中,约有一半房颤发作频度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也就是达到有效的标准。随着技术的成熟,这项治疗的安全性已有足够的保障。其最严重的两个并发症,即肺静脉狭窄和心脏穿孔的发生率均降至1%左右。在有经验的中心,实际的发生率较这个数字更低。即使出现了心脏穿孔和症状性肺静脉狭窄(多数肺静脉狭窄患者无症状),绝大多数患者也可以通过心包穿刺引流和置入支架的办法来进行治疗。
9. 为什么部分患者需要进行2次以上的消融?
答: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部分患者会因为复发而接受再次导管消融术,其原因包括:①原有病灶的“复活”;②隔离线不连续,即存在漏点;③新出现的病灶。鉴于目前现有的技术尚不能购保证对每例患者仅通过一次手术就将所有的房颤病灶均消灭或者隔离,故术后会有部分患者房颤复发。但需要说明的是,与其它心律失常不同,房颤导管根治术效果的判断需要2~3个月的时间。因此,术后3个月房颤复发并不代表真的复发,而需要继续观察。
马长生简历
马长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11月生于河南驻马店;1984年7月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曾分别在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心内科工作,目前担任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主任。
介入心脏病学尤其是房颤的导管根治治疗是马长生教授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重点。自1992年至今,其独立或指导其他术者已累计完成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3000余例,并分别于1999年、2000年、2002年负责举办了4届全国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演示会,累计完成房颤的导管根治术近1000例,为国内样本量最大一组病例,在房颤导管消融根治术的临床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被誉为“中国房颤治疗第一人”;独立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000余例、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900余例等总计近6000例的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无论是病例数量还是成功率均居国内前列。近10余年来,马长生教授曾应邀到全国200余家医院协助开展心脏介入治疗的各项新技术,并在60余次全国和地区性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或手术演示,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工作的普及和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内享有盛誉的介入心脏病学权威专家。
马长生教授不仅临床造诣深厚、技术精湛,而且注重科研,善于总结,勤于笔耕,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70余篇;主编《介入心脏病学》、《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第一、二版)、《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与策略》及《心脏病学实践》等多部学术著作,受到业内同行的高度评价;近年来,他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指导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0余名。
马长生教授目前在多个国内学术团体内任职,主要包括: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介入心脏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中国医刊》、《JAMA》杂志中文版及《国际心血管病杂志》汉文版的编委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通讯编委。近10余年来,马长生主任医师以其突出贡献而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及荣誉称号,其中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两项、 “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及卫生部强生中青年临床医学奖三等奖等,是我国心脏病学界不可多得的艺德双馨的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