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好发年龄为5~8岁,多为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仅占2%。其中约1%是开放性骨折,7.7%合并神经损伤,0.5%伴有血管损伤。大多数桡神经损伤、正中神经伴血管损伤发生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尺神经损伤多发生在屈曲型骨折。伴有同侧桡骨干、肱骨干、尺骨鹰嘴或肘关节脱位者占1%~13%。
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者,多为神经挫伤,少数为嵌压伤,经牵引闭合整复后神经功能在1~3个月内多可恢复,神经断裂非常少见。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主张先行闭合整复,在“C”形臂X线机下经皮双克氏针交叉固定,效果较为理想。关键是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不宜一律切开整复。开放骨折和闭合整复1~2次而未成功者(不宜多次整复),以及远端骨块后外移位或外旋,严重危及血管及正中神经者可切开整复。切开整复虽可尽早探查血管神经,但却加重了软组织损伤,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术后功能恢复。且一枚克氏针固定极不稳定,容易骨折再移位。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对24例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患儿采用肘前外侧切口,骨折断端切开复位并行神经探查术。结果:24例神经损伤多数在4周以内恢复,2例在3个月左右恢复,1例在4个月后恢复,无一例近期发生肘内翻畸形。结论: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患者中,以挫伤为主,嵌压伤次之,部分断裂及完全断裂伤少见。手术不仅有利于骨折断端达到解剖复位,而且可以避免因保守治疗使神经损伤加重或延误治疗时机。
关键词:肱骨骨折,周围神经,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上肢骨折中最常见,部分病例并发神经损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采取保守治疗或积极手术尚有分歧[1-3],我院自1991~1998年共收治肱骨髁上骨折259例,其中绝大多数为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除采用手法复位和牵引治疗外,对伴有神经损伤的2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24例,均属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即骨折端无骨皮质相连,完全移位。男22例,女2例;年龄5~12岁,平均7.5岁。正中神经损伤12例,桡神经损伤10例,正中神经伴桡神经损伤1例,正中神经伴尺神经损伤1例。神经损伤类型及神经损伤与骨折类型关系见表1.
表1 神经损伤类型及神经损伤与骨折类型关系(例)
----------------------------------------------------------------
|损伤神经| 损伤类型 | 骨折类型 |
|--------|--------------------|--------------------------------|
| |挫伤|嵌压伤|部分断裂|伸直尺偏型|伸直桡偏型|伸直中间型|
|--------|----|------|--------|----------|----------|----------|
|正中神经| 11 | 2 | 1 | 4 | 8 | 2 |
|--------|----|------|--------|----------|----------|----------|
| 桡神经 | 7 | 3 | 1 | 8 | 0 | 3 |
|--------|----|------|--------|----------|----------|----------|
| 尺神经 | 1 | 0 | 0 | 0 | 0 | 1 |
----------------------------------------------------------------
注:2例联合损伤分别记入各神经损伤中
二、治疗方法
本组24例均采用肘前外侧切口切开复位。术中对损伤的神经予以探查,神经挫伤不予特殊处理;神经嵌压伤必须在复位骨折断端前解除嵌压和挤压,嵌压严重者松解神经外膜;部分断裂的神经损伤则进行断端外膜无张力缝合。骨折断端复位后以一枚克氏针固定,极少数固定不满意的病例,则从内髁打入另一枚克氏针,两枚克氏针交叉固定,克氏针末端留于皮肤外。肘关节屈曲15°~20°位,石膏托外固定2~3周,再更换石膏托并固定于关节功能位,7~10d后拆除内外固定,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
24例患儿术后均获随访,神经损伤多在4周以内恢复。3例损伤严重者术后定期随访,并复查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2例神经功能在3个月左右恢复,最长1例为术后4个月。24例肘关节功能都在石膏拆除后1个月左右恢复,近期无一例发生肘内翻畸形。
讨论
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中,最易发生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损伤。由于尺神经走行在肱骨内髁上部尺神经沟内,位置固定且偏后,所以不易受到损伤。正中神经、桡神经损伤与骨折类型密切相关,本组24例均属伸直型髁上骨折,而正中神经损伤在伸直桡偏型髁上骨折中多见(图1),桡神经损伤则多见于伸直尺偏型髁上骨折(图2),其次为伸直中间型髁上骨折,这些特点与神经解剖部位和骨折远端移位情况有关,我们的结论和Campbell等[4]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神经损伤以挫伤为主,其次为嵌压伤,部分断裂和完全离断者少见,我院病例仅见部分断裂伤。手术整复骨折后,挫伤的神经不需要特殊处理,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也比较快。嵌压伤的神经受到骨折断端的嵌夹和挤压,应视其受伤程度做不同的处理。受嵌压段神经若无明显变性、粘连,可不做特殊处理;若受嵌压段神经有变性、粘连或缩窄,需行神经外膜松解;部分断裂的神经行断裂部分外膜无张力缝合。
对于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者,我们主张在局部抬高、消肿后行切开复位,手术不仅对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能在直视下达到解剖复位,而且可以查明神经损伤的类型,以采取相应措施。目前主张保守治疗的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或尺骨鹰嘴牵引治疗。若能够顺利复位而又不伤及神经固然很好,可是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通常肘部肿胀较重、畸形明显,有时还伴有血管损伤,这必然给闭合复位带来困难,反复的闭合复位有可能加重神经牵拉与挤压,尖锐的骨折断端也可能在闭合复位中进一步刺伤神经,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神经损伤,且不一定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解剖复位。Campbell等[4]认为如果不能达到解剖复位,那么神经有可能受到嵌压或继续受到牵拉,手术探查是必要的。而经皮克氏针固定造成神经损伤的病例时有报道。另外在尺骨鹰嘴牵引治疗过程中,由于受到牵引力作用,移位分离的骨折断端在复位过程中逐渐靠拢,使得位于骨折断端之间的神经、血管受到进行性嵌夹、挤压而加重损伤。本组即有1例先采用尺骨鹰嘴牵引后因神经、血管受嵌夹而改为切开复位的教训。患儿为男性,5岁。入院诊断为伸直中间型肱骨髁上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行尺骨鹰嘴牵引后发现正中神经损伤的症状逐渐加重,桡动脉搏动渐渐微弱,后行切开复位、神经探查术。术中发现正中神经和肱动脉均被骨折断端嵌夹,牵引前因骨折断端分离较远未造成严重损伤,神经仅受牵拉,而牵引后两断端靠拢,位于断端之间的神经、血管并未释出,造成严重嵌压。术中将被嵌夹的神经、血管释出,再行骨折端复位,并对受严重嵌夹的神经松解外膜。患儿术后4周拆除石膏托及拔除克氏针,定期随访两次,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术后3个月患肢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图3)。
目前国内对肱骨髁上骨折首选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已成为共识,但对于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手术指征尚未统一。我们认为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本身已属较严重髁上骨折,若再合并神经损伤则应是手术指征。虽然闭合复位可能成功,但是患儿因年龄小,神经检查不配合等原因,神经损伤严重程度判断欠准确,这样等待观察就显得被动。若观察3~5个月,神经功能无好转时再手术,则神经可能已发生不可逆的变性、萎缩。相反,我们所采用的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及一枚克氏针固定的方法,不仅对于严重肱骨髁上骨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5],而且术中血管、神经易于暴露以便于探查,对于神经损伤的治疗是积极的。此外也不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患儿,治疗上不应一味强调闭合复位,手术仍是治疗此类损伤的有效而积极的方法。但是手术指征应严格控制,只有出现以下情况才需切开:(1)骨折错位严重,闭合复位不成功;(2)患儿曾在外多次手法复位,局部肿胀、畸形明显,同时伴有神经损伤或血管损伤危象;(3)在牵引治疗中神经损伤加重。
参考文献
1,McGraw JJ, Akbarnia BA, Hanel DP, et al.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resulting from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J Pediatr Orthop, 1986, 6:647-650.
2,Iqbal M,Habib-ur-Rehman.Nerve injuries associated with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J Pak Med Assoc,1994, 44:148-149.
3,葛子钢, 范源, 王承武。 肱骨髁上骨折伴移位时神经损伤的观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6, 17:291-292.
4,Campbell CC, Waters PM, Emans JB, et al. Neurovascular injury and displacement in type Ⅲ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J Pediatr Orthop, 1995, 15:47-52.
5,覃均昌, 刘正全, 张德文, 等。 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肱骨髁上骨折34例。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4, 15:355-356.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陈权 刘正全 张德文 唐盛平 李明 刘传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