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有这样一道题:
禁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抗心律失常药有( )
A.维拉帕米
B.利多卡因
C.苯妥英钠
D.普奈洛尔
E.胺碘酮
学员提问:我对这道题不是很理解,而且没有应试指南上找到明确的解释,希望老师尽可能详细地帮我解释一下,谢谢!
答案及解析:
A.维拉帕米
(一)维拉帕米抗心律失常作用
1.自律性
离体实验中,维拉帕米能降低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自律性。整体中此效应被反射性的交感神经兴奋所部分抵消,也能减少或取消后除极所引发的触发活动。
2.传导速度
减慢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传导速度。
3.不应期
延长慢反应动作电位的ERP.
(二)维拉帕米临床应用
·治疗房室结折返所致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奏效较快较佳,能使80%以上患者转为窦性节律,可作首选药物应用。
·治疗心房颤动或扑动则能减少室性频率。
·对房性心动过速也有良好效果。
·对室性心律失常虽也有效,但与其他药物相比并无特别优越性,因而少用。
·对缺血复灌后所发生的心律失常也有防止及取消的效果,这是通过其钙拮抗作用和α受体阻断作用所取得的。
·维拉帕米一般不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对窦房结疾病、房室阻滞及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或禁用。
B.利多卡因
(一)药理作用
·利多卡因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是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但仅对希-普系统发生影响,对其他部位心组织及植物神经并无作用。
1.降低自律性
治疗浓度(2~5μg /ml)能降低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对窦房结没有影响,仅在其功能失常时才有抑制作用。由于4相除极速率下降而提高阈电位,又能减少复极的不均一性,故能提高致颤阈。
2.传导速度
利多卡因对传导速度的影响比较复杂。治疗浓度对希-浦系统的传导速度没有影响,但在细胞外K+浓度较高时则能减慢传导。血液趋于酸性时将增强其减慢传导的作用。心肌缺血部位细胞外K+浓度升高而血液偏于酸性,所以利多卡因对之有明显的减慢传导作用,这可能是其防止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纤颤的原因之一。对血K+降低或部分(牵张)除极者,则因促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而加速传导速度。大量高浓度(10μg/ml)的利多卡因则明显抑制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
3.缩短不应期
利多卡因缩短浦肯野纤维及心室肌的APD、ERP,且缩短APD更为显著,故为相对延长ERP.这些作用是阻止2相小量Na+内流的结果。
(二)利多卡因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良好,但肝首关消除明显,仅1/3量进入血液循环,且口服易致恶心呕吐,因此常静脉给药。血浆蛋白结合率约70%,在体内分布广泛,表现分布容积为1L/kg,心肌中浓度为血药浓度的3倍。在肝中经脱乙基化而代谢。仅10%以原形经肾排泄,t1/2约 2小时,作用时间较短,常用静脉滴注法。
利多卡因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是一窄谱抗心律失常药,仅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适用于危急病例。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及强心甙所致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纤颤有效。也可用于心肌梗塞急性期以防止心室纤颤的发生。
不良反应较少也较轻微。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嗜睡、眩晕,大剂量引起语言障碍、惊厥,甚至呼吸抑制,偶见窦性过缓、房室阻滞等心脏毒性。
C.苯妥英钠
(一)药理作用机制
苯妥英钠对神经元和心肌细胞膜,有稳定作用,降低其兴奋性。
1.阻断电压依赖性Na+通道,减少Na+内流。
2.治疗浓度的能选择性阻断L和N型Ca2+通道,但苯妥英钠对丘脑神经元T型Ca2+通道无阻断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失神性发作无效的原因。
3.抑制钙调素激酶的活性。
(二)临床应用
1.抗癫痫
苯妥英钠是治疗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但对小发作(失神发作)无效,有时甚至使病情恶化。
2.治疗中枢疼痛综合征
中枢性疼痛综合征包括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其神经元放电与癫痫有相似的发作机制。感觉通路神经元在轻微刺激下即产生强烈放电,引起剧烈疼痛。苯妥英钠能使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3.抗心律失常
D.普萘洛尔
(一)普萘洛尔药理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或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时,心肌自律性增高,传导速度增快,不应期缩短,易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普萘洛尔则能阻止这些反应。
1.降低自律性
对窦房结、心房传导纤维及浦肯野纤维都能降低自律性。在运动及情绪激动时作用明显。也能降低儿茶酚胺所致的迟后除极幅度而防止触发活动。
2.传导速度
阻断β受体的浓度并不影响传导速度。超过此浓度使血药浓度达100 ng / mg以上,则有膜稳定作用, 能明显减慢房室结及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对某些必须应用大量才能见效的病例,这种膜稳定作用是参与治疗的。
3.不应期
治疗浓度缩短浦肯野纤维APD和ERP,高浓度则延长之。对房室结ERP有明显的延长作用,这和减慢传导作用一起,是普萘洛尔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基础。
(二)普萘洛尔临床应用
·Ⅱ类药物适于治疗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的各种心律失常。
1. 室上性心律失常
包括心房颤动、扑动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此时常与强心甙合用以控制心室频率,二者对房室结传导有协同作用。也用于治疗由焦虑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发的窦性心动过速。
2. 室性心律失常
对室性早搏有效,能改善症状。对由运动或情绪变动所引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较大剂量(0.5~1.0g/日)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也有效。
E.胺碘酮
·Ⅲ类药——延长APD的药物
这类药物能选择性地延长APD,主要是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细胞的APD和ERP,而少影响传导速度。
(一)胺碘酮药理作用
胺碘酮较明显地抑制复极过程,即延长APD和ERP。它能阻滞钠、钙及钾通道,还有一定的α和β受体阻断作用。
1.自律性
主要降低窦房结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可能与其阻滞钠和钙通道及拮抗β受体的作用有关。
2.传导速度减慢
浦肯野纤维和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也与阻滞钠、钙通道有关。临床还见其略能减慢心室内传导。对心房肌的传导速度少有影响。
3.不应期延长
长期口服数周后,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的APD、ERP都显著延长,这一作用比其他类抗心律失常药为强,与阻滞钾通道及失活态钠通道有关。
胺碘酮临床应用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可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如用于心房颤动可恢复及维持窦性节律,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也有效。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可静脉给药,约对40%患者有效。
长期口服能防止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复发,持效较久。对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还能降低猝死率。
(二)胺碘酮不良反应
·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
·胺碘酮也影响肝功能,引起肝炎;
·少量自泪腺排出,故在角膜可有黄色微型沉着,一般并不影响视力,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胃肠道反应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
·有震颤及皮肤对光敏感,局部呈灰蓝色;
·最为严重的是引起间质性肺炎,形成肺纤维化。
·静脉注射可致心律失常或加重心功能不全。
答案是:A、C、D、E
【药理学】如何理解氯丙嗪的镇静作用与α及H1受体阻断作用有关?
答案及解析:
氯丙嗪主要对DA受体有阻断作用,另外也能阻断α受体和M受体等。
DA受体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至少有D1和D2二种亚型。D1受体与GS蛋白相偶联,激动时可经GS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 增加。在外周引起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增强。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尚不清楚。D2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见于脑内DA能神经通路。
脑内DA通路有多条,其中主要的是黑质-纹状体通路、中脑-边缘叶通路和中脑-皮质通路。前者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有关,后两条通路与精神、情绪及行为活动有关。此外还有结节-漏斗通路,与调控下丘脑某些激素的分泌有关。D2受体与Gi蛋白相偶联,激动时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另还能开放钾通道。氯丙嗪对脑内DA受体缺乏特异的选择性,因而作用多样。
【药理学】1.阿糖胞苷有抗肿瘤作用,请问它可以抗病毒吗,如果能的话,它的机制是不是与阿糖腺苷相似呢?
2.阿昔洛韦和金刚烷胺可以用于RNA病毒感染吗?
答案及解析:
第一题
阿糖胞苷Cytarabine 在药效学上有抗病毒作用,因其药效较强,副作用多,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
◆药效学:主要作用于细胞S增殖时相的嘧啶类抗代谢药物,通过抑制细胞 DNA的合成,干扰细胞的增殖;对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的繁殖及免疫反应亦均有抑制作用。阿糖胞苷进入人体后经激酶磷酸化后转为阿糖胞苷三磷酸及阿糖胞苷二磷酸
1、阿糖胞苷三磷酸强有力地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
2、阿糖胞苷二磷酸抑制二磷酸胞苷转变为二磷酸脱氧胞苷,从而抑制细胞DNA聚合及合成。
◆副作用
(1)对造血系统可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2)白血病、淋巴瘤患者治疗初期可发生高尿酸血症,严重者可发生尿酸性肾病。
(3)较少见的有口腔炎、食道炎、肝功能损害、血栓性静脉炎。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骨髓抑制,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贫血。发热,脱发,皮疹,可引起肝损害。可有过敏反应,头痛,烦躁不安,心律失常。可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小脑综合征。可发生周身强直、言语凌乱、肌阵挛性反射及较明显的震颤。此药可引起肝脏中心静脉及肝小叶静脉闭塞,导致黄疸、肝肿大、腹痛、腹水及脑病。此药引起肝细胞坏死是罕见的。有些患者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及氨基转移酶升高。此药可引起口炎,应用大剂量常出现眼毒性作用,它也可致有男性生殖功能失常。
阿糖腺苷Vidarabine
◆药效学:抑制DNA多聚酶和DNA合成。
Ara-A是嘌呤核苷的同系物,能抑制病毒合成 DNA.Ara-A进入细胞后经磷酸化作用,最后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 Ara-ATP它能与脱氧 ATP竞争性地与 DNA多聚酶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Ara-A对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带状疱疹病毒的作用最为显著,其他如 EB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等亦有抑制作用。阿糖胞苷Cytarabine 在药效学上有抗病毒作用,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第二题
1、阿昔洛韦Aciclovir
阿昔洛韦进入被HSV感染的细胞后,与病毒编码的特异性胸苷激酶结合,迅速转化为无环苷单磷酸,由细胞苷激酶使之转化为无环苷二磷酸,再经其他细胞酶转化为无环苷三磷酸而与苷三磷酸竞争,干扰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对疱疹病毒Ⅱ型、巨细胞病毒和EB也有抑制作用。
2、金刚烷胺Amantadine
抗病毒的机制似与阻止甲型流感病毒穿入吸吸道上皮细胞,剥除病毒的外膜以及释放病毒的核酸进入宿主细胞有关。对已经穿入细胞内的病毒亦有影响病毒初期复制的作用。
故我们知道阿昔洛韦不能被用于RNA病毒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是RNA病毒,所以金刚烷胺可以用于RNA病毒感染。但对乙型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无效。
【中药化学】A.天门冬素
B.天花粉蛋白
C.枸杞多糖
D.胆甾醇
E.咖啡因
[副题干] 与茚三酮试剂能显色的是
学员提问:请解释一下为什么是A,我认为是B
答案及解析:
天花粉蛋白化学性质:
[沉淀反应]
1.与酸作用:蛋白质与鞣质、三氯醋酸、苦味酸、硅钨酸等反应产生不溶性物质。
2.与金属盐作用:蛋白质与多种金属盐如氯化高汞、硫酸铜等反应产生沉淀。
[颜色反应]
1.Biuret反应: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与稀硫酸铜溶液作用,产生红色或紫红色。
2.Dansyl反应:分子中末端氨基酸在碳酸氢钠溶液中与1-二甲氨基奈5-磺酰氯反应生成相应的磺酰铵至饱和,折出总蛋白。
所以B不是选项。
【中药化学】用聚酰胺层析分离下列黄酮苷元,以醇-水混合溶剂洗脱,最先洗脱下来的是
A.黄酮
B.二氢黄酮醇
C.查耳酮
D.黄酮醇
E.异黄酮
学员提问:是根据酚羟基的数目还是位置来定的
答案及解析:
1.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能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即酚羟基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在色谱柱上越难以被洗脱。
2.当分子中酚羟基数目相同时,酚羟基的位置对吸附液有影响,如所处位置易于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其与聚酰胺的吸附能减小,易被洗脱下来。当黄酮类分子中的羟基与上述以外的其他基团也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则聚酰胺对它的吸附力也会降低。
3.分子内芳香化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故查耳酮要比相应的二氢黄酮吸附能力强。
4.不同类型的黄酮类被吸附强弱的顺序为: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