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乙肝患者中间,13.14%的人最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华西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唐红教授指出,抗病毒药总体上是安全的,但是患者服药期间必须加强监测、加强随访,才是用药安全的最好保证。从长远来看,早日实现“双达标”或许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唐红教授强调,耐药仍然是许多患者的“心病”,但是我们大可不必“谈耐药色变”。首先,近年来新药不断问世,即使病毒对某一药物耐受,医生手里还有其他新式“武器”可供选择。其次,通过加强随访、定期监测,可以明显提高药物的长期安全性,甚至疗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及早发现安全隐患。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判断耐药和其他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除定期监测外,医生在治疗期间还会根据用药情况及病人的具体病情增加相应的检查。
第二,预测耐药。病毒DNA可以提示今后耐药发生的风险。例如,e抗原阳性患者服用抗病毒药替比夫定24周后,如果检测不到病毒DNA,到治疗第3年时,耐药发生率仍将处于6%的低水平。
第三,预测疗效。唐红教授指出,我国目前60%的慢性乙肝患者e抗原为阳性,对他们而言,最合理的治疗目标就是“双达标”,即病毒DNA和e抗原都转为阴性。具体说来,服用24周替比夫定的e抗原阳性患者,如果病毒DNA呈阴性,两年后DNA仍然检测不出的几率接近90%,日后实现双达标的可能性接近50%.
唐红教授指出,解决耐药问题及潜在安全隐患的最好办法,或许就在于实现科学停药。对于e抗原阳性患者,就是要先实现双达标。为此,理想的抗病毒药必须能够“两线作战”,即一方面抑制病毒复制,一方面促进e抗原消失或转换为e抗体。在现有的核苷类似物中,替比夫定在这方面的表现突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