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节肾功能不全——中级主管药师考试辅导

2008-9-28 17:52 【

  一、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等综合征。包括少尿型ARF和非少尿型ARF.

  (一)病因与分类

  1.肾前性肾衰竭  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及引起肾血管收缩的因素导致肾血液灌流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发生的急性肾衰竭。见予各种休克早期。

  2.肾性急性肾衰竭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的实质性病变而导致的急性肾衰竭。最常见于肾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肾毒物及体液因素异常引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某些原发性肾脏疾患引起弥漫性肾实质损害也可导致ARF.

  3.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是指尿路急性梗阻所致的肾衰竭。见于泌尿道结石、盆腔肿瘤和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等。

  (二)发病机制

  1.肾小球因素  少尿发生的关键是肾小球滤过率(GFR)的降低。肾血流减少和肾小球病变均可导致GFR降低。

  (1)肾缺血:主要是由于肾灌注压下降、肾血管收缩、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肾血管内凝血引起。

  (2)各种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膜受累,滤过面积减少,也可导致GFR降低。

  2.肾小管因素

  (1)肾小管阻塞:临床上可见于异型输血、挤压综合征等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2)原尿回漏:原尿经受损的肾小管管壁处返漏入间质,可直接造成尿量减少,还可引起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使囊内压升高,GFR减少,出现少尿。

  3.肾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1)受损细胞:包括肾小管细胞和内皮细胞。

  (2)细胞损伤的机制:代谢障碍和膜转运破坏是导致细胞损伤甚至死亡的主要机制。包括:①ATP合成减少和离子泵失灵;②自由基增多;③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④磷脂酶活性增高;⑤细胞骨架结构改变;⑥细胞凋亡激活。

  (3)细胞增生与修复的机制;①缺血缺氧的基因调节反应。通过上调或下调相关基因,进而扩张血管和清除毒物等而修复组织;②产生并激活应激蛋白;③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膜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促进细胞增生和组织修复;④细胞骨架与小管结构的重建。

  二、慢性肾衰竭

  (一)概念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肾单位进行性破坏,以致残存的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进而发生泌尿功能障碍和内环境紊乱,包括代谢废物和毒物的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称为慢性肾衰竭(CRF)。凡能造成肾实质渐进性破坏的疾患,均可引起CRF.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过程

  1.肾储备功能降低期(代偿期)  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正常值的30%以上,无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指标无异常,但肾脏储备能力降低。

  2.肾功能不全期  肾实质进一步受损,出现多尿、夜尿、轻度氮质血症和贫血等。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的25%~30%。

  3.肾衰竭期  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的20%~25%。临床表现明显,较重氮质血症、酸中毒、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严重贫血,多尿、夜尿等,并伴有部分尿毒症中毒的症状。

  4.尿毒症期  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的20%以下,有明显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多系统功能障碍,并出现一系列尿毒症中毒症状。

  三、尿毒症

  (一)概念

  尿毒症是急慢性肾衰竭的最严重阶段,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出现内源性毒性物质蓄积而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故称之为尿毒症。

  (二)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1.神经系统  可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发生尿毒症性脑病。也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①某些毒性物质的蓄积引起神经细胞变性;②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③脑神经细胞变性和脑水肿。

  2.消化系统症状出现最早,表现为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

  3.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紊乱,晚期可出现尿毒症心包炎。

  4.呼吸系统可出现酸中毒固有的深大呼吸。尿素经唾液酶分解生成氨,故呼出气可有氨味。严重还可发生尿毒症肺炎、肺水肿、纤维素性胸膜炎或肺钙化等病变。

  5.免疫系统常并发免疫功能障碍,以细胞免疫异常为主。

  6.皮肤变化患者常出现皮肤瘙痒、干燥、脱屑和颜色改变等。尿素随汗液排出,在汗腺开口处形成的细小白色结晶,称为尿素霜。

  7.代谢障碍

  (1)糖代谢:约半数病例伴有葡萄糖耐量降低。

  (2)蛋白质代谢:患者常出现负氮平衡的体征。

  (3)脂肪代谢:患者可出现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