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家根据近年来收到的515例ADR(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对涉及的药品生产企业及品种、药品不良反应症状、引起不良反应的91种抗菌药的用药原因、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所调查的51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227个药品生产厂家的207个品种,其中有5家企业、29个品种的病例报告在10例以上。分析结果显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占97.86%,其中老人儿童为易发人群;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反应;抗菌药占43.96%,不良反应例数为63.3%;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84.66%。
六成不良反应来自抗菌药
今年40岁的李某患上了肺炎,他觉得每天往返在医院和家之间太麻烦了,就拿着医生处方去药店买了抗生素,在自家旁边的小诊所内进行静脉注射。一天,李某还像往常一样到诊所进行治疗,可药刚点下去一半,李某就感到恶心、口唇发紫,家人忙拨打120将李某送到医院进行抢救。记者在市第一医院了解到,该院急救中心每年都会抢救部分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这些患者的共同点就是都在家擅自使用了抗生素或是在小诊所静脉注射而引起的。该急救中心主任李晓峰介绍,经过静脉注射而产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主要是抗生素类,占被抢救患者的80%以上,主要表现也都是皮肤上的变化,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
通过哈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近年来的515例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看,将近半数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是皮肤反应,皮肤反应比较容易被发现。有些也伴有腹泻、口唇发绀等。对神经系统的侵害列第二位,占16.14%。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红斑、瘙痒、水肿、丘疹。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四肢及周身麻木、烦躁、焦虑、过敏性休克、面部潮红、肢体抽动、抽搐,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在这些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中,抗菌药物占91种,共发生326例不良反应,占63.3%。
老人儿童静脉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
60岁的张大爷患有慢性疾病,定期地到医院进行治疗。入夏后,由于天气炎热,张大爷的旧病又犯了,他便自行在药店买回了药物在家由小女儿为其静脉注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张大爷的病情有了好转,可就在最后一天的用药过程中,他突然感到周身不适,家人忙把老人送到医院进行抢救,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市第一医院急救中心主任李晓峰讲,根据张大爷的病情来看,老人在犯病时并不需要静脉注射的治疗方法,完全可以口服一些药物来缓解病情。记者在市儿童医院了解到,每逢季节交替时期,该院的静点室就人满为患,大多家长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纷纷要求医生为孩子实施静脉注射,把点滴当成灵丹妙药。
据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在515例病例中男性病例257例,占49.9%;女性258例,占50.1%。其中老人、儿童比较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这是由于婴幼儿的脏器功能发育不全,对药物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肾脏排泄功能差,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发病率较高。老年人肝肾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较年轻人易发生不良反应。
18种药品说明书无不良反应项,静脉给药应加强监护
在全部不良反应病例中共涉及207种药品,其中18个品种的药品说明书均无药品不良反应项。专家指出,药品说明书是提供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资料,是指导临床正确使用药品的依据,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用药依据。根据相关规定,药品说明书应列有不良反应项。药品说明书中缺少药品不良反应项,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说明书中无不良反应项的18种药品及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分别为:菠萝蛋白酶肠溶片(心悸、头晕、头痛)、注射用前列地尔(局部红痛)、抗宫炎片(头晕、头痛)、路路通注射液(皮疹、瘙痒、寒战、发热、疼痛)、鱼腥草注射液(呼吸困难)、鱼金注射液(寒战、高热)、三七伤药胶囊(皮疹)、注射用辅酶A(红色丘疹、皮肤瘙痒)、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丘疹、皮肤瘙痒)、冠心宁注射液(皮肤瘙痒)、双黄连片(反应迟缓)、注射用双黄连(寒战、高热、意识不清)、脑安片(锥体外系反应)、木竭胶囊(皮肤潮红、出血点、齿龈出血)、塞雪风湿胶囊(浮肿、疼痛)、香丹注射液(胃肠道反应)、黄芪注射液(皮肤潮红、发痒)、脑立清丸(呼吸困难)。
哈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家指出,目前国内一些药企疏于收集、整理ADR信息,尤其是对药品说明书的偏见理解,认为不良反应写得多影响药品销售,这种情况应加以改进;其次,药品不良反应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老人(50-70岁)和儿童(0-10岁)是ADR易发群体,应密切观察其用药后的反应。除此之外,ADR病例中超六成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应引起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有过敏史的病人应加强用药监护,避免长期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有关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口服是最安全、方便的给药方法。静脉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入循环系统,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常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市民不要把点滴当成常规给药方法,医务人员更应该加强用药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