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业界质疑发改委降价 思考降价政策合理性

2007-5-9 9:15 【

  ■每一次限价之后,总会有一些药品撤出药柜

  ■其中,70%品种价格进行下调,降价金额约50亿元

  ■11年调价24次,省食药监局一副局长称需重新审视药品限价政策合理性

  从1996年起,原国家经贸委开始整顿药品价格秩序,并下发《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至今,有关部门先后24次对药品发布最高限价“命令”,共涉及2000余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药。

  但每次限价之后,很多在降价范围内的药品在医院和药房却很少能买到。与此同时,患者医疗负担不断加大……20多次“限价令”之后,人们开始对药品限价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产生质疑。

  政策发布

  调价药品涉及多种常用药

  阿司匹林50mg×24片一盒12.5元,安乃近500mg×24片一盒2.3元,布洛芬50mg×12片一盒4.1元……记者在长达50多页的药品价格目录中发现,此次降价的260种药品包括很多临床大量使用的解热镇痛药、抑酸及胃黏膜保护类药、激素类药及分泌系统用药、抗疟抗虫药、眼药、循环系统用药、药用辅料等十个系统药物,共1200 多个剂型规格。

  据了解,这260种药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属于市场调节价管理现在被划入政府定价管理的药品,这些药品临床使用广泛,价格却一直高高在上。现在一下子砍去了许多不当利润所以降价幅度特别大,当然也有的由于长期脱离成本监管,价格也许还未完全降到位。

  发改委文件显示,新的最高零售价格执行之后,各地价格管理部门将对相关药品销售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发改委还要求,所有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15%的购销差价率,实际采购价格高于500元的,最高加价额不得超过75元,在不超过最高零售价格的范围内尽量降低药价。

  针对一些降价药品在大医院用量减少的问题,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指出,80%的药品通过医生处方销售,解决这种现象要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中央政府限价药”价格调整完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称,这次降价药品,平均降价幅度19%,最大降幅62%;对廉价药品维持原价;对市场供应紧缺或断货的18种药品适当提高了价格,降价金额约50亿元。

  去年至今,发展改革委分七批对列入中央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除计划生育药具、计划免疫、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外)重新核定了价格。其中,900余种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价格,70多种廉价药品调高了价格,300余种药品维持原价。

  记者从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列入中央政府定价目录药品共1500种左右,地方定价800多种,约占全部药品种类的20%。

  据昨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至此,我国已经把列入中央政府定价目录的1500多种药品价格全部调整了一遍,预计降价总额将超过200亿元。”

  记者调查

  药店很难买到降价药

  省会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原来他买24片装的头孢拉定是20多元,降价后才13元左右,可他转了几家药店都买不到。“药店的工作人员说,药厂不生产了,他们也进不到货。没办法,我只好用别的药。”

  说起降价药“消失”的情况,省会一药店负责人表示也很无奈,药品价格一降,药品生产企业、代理商获得的利润就少,于是会选择放弃市场,不再生产这种药。

  记者了解到,目前药店竞争很激烈,药店的销售价格本身已比国家限价低,因此受药品限价制约较大的是医院。据医药界业内人士分析,现在一些医生为赚取回扣,引导患者买高价药。药品一旦降价,药厂不再生产、中间商不愿再卖、医生不愿再开,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药品一降价就“消失”。

  据相关部门统计,每次降价之后,就会有相当一部分的降价药品撤柜。在前不久刚降价的药品中,有20%降价药品已断货,而在2004年降价的24种抗感染药中,也有一半多已见不到踪影。

  药企降低廉价药品生产比例

  “其实,一些廉价老药相关生产企业并不是不想生产,不过现在药品价格是由市场调控,企业不能光生产老药,而无法生存啊!”省会某大型医药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原来占有一定比例的红霉素,现在比例已经很小了,企业都在努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上一次制订最高限价时,曾提高了包括青霉素等药品的最高限价,不过,市场不认可,提了也白提。”业内人士介绍,新药很容易提高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而老药即使国家出台措施提高最高零售限价,其涨价却很难被市场接受。

  “因此,有些生产企业干脆药品注册时,换个新药名冒充新药,换汤不换药,借以谋取暴利。”该人士介绍。

  业界质疑

  需要重新审视

  限价政策合理性

  “如果药品降价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那在降了这么多次后,老百姓早就感到实惠了。”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晓悍说,正因为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使人不得考虑仅靠药品降价是否能够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如果无法做到,就得重新审视一下这个政策的合理性。”

  刘晓悍认为,要想使老百姓看得起病,药品降价仅是其中一个很小的一方面。“要想使这些政策真正发挥作用,最根本在于医生在诊断时能开这些药,保证老百姓合理用药,并从一系列国家政策中得到实惠。”

  一味降价

  未必是真实惠

  在今年三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一味调低药品的最高限价,未必能真正使老百姓享受到实惠。

  他表示,由于药品降价后利润空间变小,对一些廉价的老药,药厂不愿意生产,导致药品“降价死”,或者换个包装就升价,结果吃亏的还是老百姓。钟南山举例说,像治疗酸中毒的老药碳酸氢钠,现在市面上已经比较少了。而且一味降价,可能也会影响民族制药业的发展。

  钟南山建议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由专家遴选出一个基本药物目录,鼓励药厂通过简化包装、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等方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为农村和社区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对于一些有需要的药,有时还应考虑适当的调高价格。

  相关链接

  药品降价历程

  ■第1次降价 1998年5月21日,国家计委决定放开维生素C、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4种药品价格。

  ■第2次降价 1998年12月11日,国家计委下发通知,决定对青霉素钠盐粉针实行政府指导价格。

  ■第3次降价 2000年10月26日,国家计委调整氨苄青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口服制剂等部分中管国产药品零售价格。

  ■第4次降价 2000年11月21日,国家计委按照药品通用名称提出乙类药品的零售价格指导意见。

  ■第5次降价 2001年4月19日,国家计委公布了阿莫西林等69种抗感染类药品价格。

  ■第6次降价 2001年12月12日,国家计委公布383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降价金额约30亿元。

  ■第7次降价 2001年12月15日,国家计委办公厅下发通知,制定了30种抗感染类药品定价方案。

  ■第8次降价 2001年12月15日,国家计委制定了4种抗感染类药品补充剂型规格的价格。

  ■第9次降价 2002年5月24日,国家计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制定公布262种药品补充剂型规格价格的通知》。

  ■第10次降价 2002年9月24日,国家计委办公厅决定适当调整制定盐酸布桂嗪等4种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的价格。

  ■第11次降价 2002年12月10日,国家计委办公厅制定了阿司匹林等24种药品单独定价方案。

  ■第12次降价 2002年12月12日,国家计委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最后一批西药的最高零售价格。

  ■第13次降价 2003年9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制定公布107种中成药价格的通知》,此次公布价格的107种中成药均为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品种。

  ■第14次降价 2004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会降低包括阿莫西林等共24个品种药品价格,最高降幅达到56%,降价金额约35亿元。

  ■第15次降价 2004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制定了18种药品的单独定价方案。

  ■第16次降价 2005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调整部分计划免疫药品价格的通知》,决定调整卡介苗等部分计划免疫药品的含税出厂价格。

  ■第17次降价 2005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在医药企业的激烈反对声中宣布,从10月10日起,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

  ■第18次降价 2006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降低67种抗肿瘤药品的零售价格,同时规定医疗机构销售这67种降价药品的实际加价率必须严格限制在15%以内。

  ■第19次降价 2006年8月28日,国家发改委对青霉素等99种抗微生物药品的零售价进行调整,共涉及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30%,最大降幅76.8%.

  ■第20次降价 2006年11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华蟾素注射液等32种中成药肿瘤用药实行最高零售价格。

  ■第21次降价 2007年1月26日,全国药品零售机构开始对354种药品执行新价格。10类354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20%,最大降幅85%.

  ■第22次降价 2007年3月15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278种中成药内科用药的零售价格进行调整,平均降价幅度15%,最大降价幅度达到81%.

  ■第23次降价 2007年4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制定追风透骨片等188种中成药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共涉及600多个具体剂型规格品,降价幅度最大的为52%降价金额16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