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易发生医患纠纷 儿科医护短缺成为头疼事

2007-3-26 8:45 【

  廖继东目前正在重庆医科大学攻读肿瘤学专业的研究生,考研成功之前,他在四川省自贡市的一家医院当了5年的儿科医生。他是因为自己觉得儿科没干头,才决定用考研的办法来摆脱困境。

  他本科读的是重庆医科大学的儿科专业。

  上班后,廖继东发现,他的本科同学很多都像他一样,不想在儿科干,本科同班同学已经有1/3脱离了儿科,或改做药剂,或进入成人科室,有的干脆脱离了医疗行业。

  记者由此调查发现,在不少综合性的中小医院,由于容易发生医患纠纷、工作强度大、收入待遇低等问题,儿科往往是最不吃香的科室,面临着医护人员流失的隐忧。

  “儿科手术室是一级风险科室”

  儿科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风险,使得不少医护人员望而却步。

  “从医疗纠纷的角度讲,儿科手术室常常被归类于一级风险科室。”四川一家市级医院的儿科医生彭程,透露了圈子里的一个说法,“儿科有三高:高危人群、高危科室、高危工种”。

  “儿科医生是医院里的高危人群,儿科也是最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高危科室,儿科工作就是高危工种。”

  有一次,一位爷爷抱着孙子急匆匆地闯进彭程的办公室,劈头盖脸地质问:你是怎么看病的?我孙子怎么又犯病了!

  原来,一个月前,孩子感冒拉肚子来看过病,这回则是因为吃了生黄瓜,孩子又拉肚子了。老爷爷爱孙心切,把这次吃黄瓜拉肚子的原因,归咎于一个月前医生没看好病。搞得彭程哭笑不得。

  一线的医护人员常常有这样的感触,那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常常转变成对医护人员的不满。

  跟彭程同一科室的护士小齐(化名)说:“现在的孩子金贵得很,一有不舒服,常常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家出动陪同,我们医护人员的压力很大。”

  有的孩子血管太细,一次扎针没有成功,在一旁的家长就急得哇哇叫,更有性急的家长还要动粗打人。于是,孩子家长在场的时候,小齐总是提心吊胆的。

  成都一家铁路医院的儿科医生,在科室的窗台下放着一把凳子。要是出现麻烦,医护人员会踩着这把凳子跳窗“逃跑”,否则就可能挨孩子家长的揍。

  1个儿科病人的工作量

  一提起儿科,许多医护人员都会为其繁重的工作而皱眉头。

  按照小齐所在医院的规定,刚刚参加工作的护士要在不同的科室轮转锻炼。

  记者采访小齐的时候,她正好轮转到儿科工作。在儿科才两个多月的时间,小齐就祈求着能早日轮转到其他科室。

  “由于孩子无法表述自己的不适症状,我们必须仔细向家长询问孩子的病情、症状,还要把医院的诊断、治疗方案详细地向家长作解释。一个孩子的首次病情记录和入院病历加起来,常常接近2000字。”

  儿科医生彭程说,值夜班的时候,医护人员基本上是在做“仰卧起坐”,“小儿入院一般是一级护理,要求半小时观察一次,躺下休息没多久,我们就得起来做第二次观察。”

  “儿科的病人很多,我们医院的成人科室一般每天最多收治10个病人,但这个数字在儿科算是最少的了。”有一次,小齐经手的入院病人就有20个,一天的时间光病情记录和入院病历她就写了1万多字。

  彭程总结了一下,1个儿科病人所带来的工作量,相当于两个内科病人,相当于两个多的外科病人。

  “儿科好比是卖小针细线的”

  除了风险和压力,廖继东放弃儿科、改读肿瘤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科的收入跟他的付出太不成比例了。

  在儿科工作了5年,廖继东“感觉自己还是一无所有”。而跟他一起进医院的大学同学被分在了脑外科,5年之后已经有车有房。

  “我每个月拿1000多块钱的薪水,可工作却比别人辛苦得多。”廖继东透露,儿科的奖金基本上是在医院平均线以下。

  李欣(化名)曾是四川一家儿童医院的资深护士长,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使她的身体越来越吃不消了。去年,在家人的再三规劝下,她只好离开了护理岗位。

  她告诉记者,“儿科常常门庭若市,但效益却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

  “儿童的用药量少,又很少动用大设备来治疗,科室的业务收入自然上不去。”

  “给一个孩子打针,也许需要两三个护士一起帮忙固定手脚。孩子血管细,扎针常常不能一次就成功,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一些药物和器械的浪费。这些付出都是其他科室所不能比的。”

  李欣说,在很多综合医院,儿科纯粹是一个倒贴钱来扶持的科室,有的医院都不敢设儿科。

  武汉一位儿科护士长在她的博客“无语小筑”中写道:“那些大科室就好比卖冰箱、彩电等大商品的,而儿科就是那卖小针细线的,要讲经济效益,当然是不能和别人相比的了。”

  “每个月的前几天是最让人头痛的日子,一到算上月效益工资的时间,科室的护士姐妹们总会情绪低落,没了工作积极性。

  “这不,11月的效益工资又出来了,这是我们今年工作最忙,经济效益最好的一个月,大伙儿早就满心期望着这个月能拿一次高奖金了,可谁知道水涨船高,在我们有小幅度增长的同时,别的大科室却来了一个大幅度的跨步,又把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儿科的工作永远停留在培训新护士上”

  李欣说,儿科比成人科室难,“那是肯定的事”,儿科人才流失,“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问题”。她离开医院以后的半年间,至少有3位她原来的儿科同事辞职离去。

  记者采访的数位儿科医护人员,也都对儿科人才流失的情况有亲身感受。

  廖继东在医院工作的5年间,“儿科医生走了3个,护士走了4个”,有的人宁愿到县级医院的其他科室,也不愿意到市级医院的儿科。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的儿科主任汤志,是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1989级的毕业生,如今,他的班里已经有至少50%的同学没有从事儿科工作了。而一起在金牛区人民医院工作的3个儿科医生,目前只剩他一个人了,另外两个一个进入内科,另一个则放弃了医疗行业。

  人才流失显然不利于儿科的发展。武汉的那位儿科护士长在医院的一次人事变动中就“有点想不通”,去年刚调入的两名年轻护士,才过了一年,业务刚刚有所熟悉,就又申请调出去了。她感叹地说:“这样下去儿科的工作永远停留在培训新护士上,谈及发展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

  “儿科成了全院护士都不愿待的科室,即便被强制调进来了,也会想方设法在最短时间内离开。而与之相反的问题是,儿科恰好是个对专科技术要求很高的科室,其他的不说,单从头皮静脉穿刺这一项来说,培养出一个穿刺能手,至少也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可往往是调入的护士刚好能胜任儿科工作的时候,又想方设法调出去了。”

  不过,她也很理解姐妹们的选择,“本来嘛,儿科就是鸟都不愿飞过的苦海,工作量、工作风险、工作压力不说,效益却是全院最差的”。

  在有的医院,人走了,再也没别人敢进儿科,岗位只好一直空着。儿科医生的短缺成了很多医院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彭程曾经创造过一天看130个患病儿童的记录,“没办法,儿科的人太少了”。

  儿童看病不是非到大医院不可

  不过,相比中小医院,一些大医院儿科的处境则好得多。

  记者采访了一家大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妇产及儿童医院,院方表示不存在儿科人才流失的现象,因为医院在这方面实力很强,前来就诊的儿童非常多,经济效益不错,医护人员挺稳定的。

  重庆医科大学一位专家表示,儿科发展的困境大都存在于中小医院,因为现在很多家长对中小医院感到不放心,觉得儿童生病就应该到大医院去看病。

  大医院由于收费高,病人多,充足的收益能够保证儿科医护人员的待遇;而中小医院的收费本来就不高,加上病人的数量不够多,使得儿科医护人员的待遇问题变得明显。

  这位专家说,“其实儿童往往都是咳嗽、感冒之类的常见病,治疗难度不大,以中小医院的实力也能治好孩子的病。况且大医院的收费比较高,相比之下,到中小医院看儿科,可以花较少的钱就达到治疗的目的。”

  “大家都挤着去大医院给孩子看病,不见得是好事。”这位专家还提醒家长,“病人多的地方,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而且医生一下子看那么多病人,花在每个病人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样反而难以保证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