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公立医院“公”家饭不好吃 打破垄断是趋势

2007-12-5 9:1 【

  近两年,在国家相关部门对“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医改总体上不成功”的总结反思中,全国掀起了关于医改的大讨论。人们对医疗改革的批评一度到了怨声载道的程度。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医疗融投资高峰论坛上,青岛市卫生局副局长魏仁敏认为,公立医院要寻求更大的发展,也同样可以选择与资本市场的合作,互利共赢,融资不应该只是民营医疗市场的事情。

  至此,在风雨中不断前行的医疗改革,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打破垄断是趋势管办分离是前提

  20多年来医疗行业数次改革,但由于政府对医疗行业的投入有限并且逐年减少,政府采取了“以药养医”的政策。可这一政策的出台迅速使很多以非营利性名义存在的医院几乎都变成了追逐利润、从药品销售中获利的营利性机构,而非为社会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它们这种在政府默许前提下的行为违背了非营利性医院公益性的初衷,随之出现了近一半的中国人不敢踏进医院大门,九成的居民对近10年的医疗改革非常不满意、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让中国医改重新站在了十字路口,同时也让人们深思——20年的改革,为何带给人们这样让人寒心的结果?问题出在了哪儿?

  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5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专题培训班上曾直指医疗事业管理“不公平”,应改变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实行真正意义的医院分类管理。

  高强认为目前公立医院绝大部分都在追求盈利,又享受免税和政府补贴;而社会办医院既要缴税,政府也不给补贴。因此,我们的政策和管理是不公平的,既放松了对公立医院的监管也限制了民营的发展。所以,应将继续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现状,保留部分收费低的公立医院,这些医院坚持低收费,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控制医务人员的工资总水平。同时考虑通过改革将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由社会力量举办,鼓励多渠道办医,为群众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一位业界的专家告诉《市场报》记者,政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是为了在宏观层面上形成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公平、竞争有序的医疗服务格局,打破公立医院由于垄断造成的高消费现状。民间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必然会以市场化的手段来配置、整合医疗资源,会给医疗市场带来很大的转变,这对公立医院是一种刺激,以后不敢那么没“水准”的漫天要价。对患者则是一种福音,谁能提供最低的价格、最优的服务,谁就是赢家。

  虽然政策上的鼓励无异于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打开了大门,但是几年下来,事实并非如此,在卫生部门未对公立医院实行管办分离的前提下,政府都会先考虑自己的“亲儿子”——公立医院,社会办医则屡屡遭受“后娘”的白眼。

  所谓管办分离是指承担政府监管的政府机构不得办公立医院。如同交警大队不得办出租汽车公司,工商局不得办企业,保监会不得办保险公司,药监局不能办医药公司,裁判员不能当运动员。如果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个运动员肯定垄断所有金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卫生部门的职责本应是替老百姓来管医院,但现在卫生部门却成了医院的“院长”,它代表的是医院的利益而不是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在这方面如果我们卫生部门的位置没有站好的话,很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打破垄断——良性循环的法宝

  公立医院多年来一直唱“独角戏”,垄断整个医疗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当然也就没有改进服务、降低费用的压力。老百姓只能大医院喊多少价就交多少钱。明知道大医院是逐利的机器,价格高、服务差,可是也别无选择,不得不去“挨宰”。

  如此看来,市场格局即将变化的喜讯,能够让医患双方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患者去民营医院看病,政府来埋单,望成为破解“看病难”破冰之举。

  今年上半年,财政部和卫生部提出破解“看病难”的一个新方法:老百姓到民营医院看病,政府来埋单。(3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在全社会“看病难”呼声一片的大背景下,通过政府购买民营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这是格局变化之前,必要的政策支持。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资源占到全国的96%,社会办医只占4%。处于垄断地位的公立医院,必然会在医疗服务上失去内在的竞争动力,因为患者面对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垄断”别无选择。国家将民营医院的发展,纳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总体发展的规划,这种国家埋单壮大民营医院力量的做法,实际上是为老百姓到民营医院就医的间接埋单,对于破除垄断具有战略意义。

  绝对的垄断就会导致绝对的暴利,患者去民营医院看病,政府来埋单的方式,让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自由的参与竞争。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可以自由选择,无论从服务模式还是从费用选择上,患者都拥有了相对的自主权。这是扩大医疗服务范围,降低费用的一个有效方法,也是破解“看病难”破冰之举。

  ——打破垄断,“医患冲突”的治本之道。

  医患关系也是一种市场关系,双方分别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医疗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垄断市场,这就必然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关系的不平等。这样的一种市场关系对双方来讲都是不利的。患者现在无论大病小病都要去正规的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与庞大的患者队伍相比,三甲医院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这样就造成了医生对患者重视不够、效率低,双方不平等必然产生纠纷。而且目前公立医院体制导致医务人员的行为模式严重偏离人们对于他们的角色期待。公立医院里的医生都成为了为医院盈利的盈利者,相当数量的医师已经习惯于开大处方,乱开药、乱检查,患者的医疗负担日渐加重。

  凡此种种,导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互不信任。医务人员心目中患者成了“刁民”;多数患者觉得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双方心理对峙的结果,就是在公立医院,医患之间气氛紧张,频繁发生言语冲撞,甚至酿成暴力冲突,医闹行为成风。

  当医院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医患双方不平等的格局就会改变。医院会为了争患者而改进技术、改进服务,医疗市场才会健康发展,药价虚高等问题也就随之解决。最近几年平价药店竞争的例子,已经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这恐怕是政府即便不断下达文件也解决不了的。

  调查声音:资本为何在医院门口徘徊?

  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行业的竞争必然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甚至会改变整个医疗服务“冰冷的脸”,一些民办医院就是例证。但是,南京市某报刊推出的《南京民营医院调查》显示,南京有相当数量的民营医院面临倒闭……前不久,各省开展的民营医院投资者、管理者研讨峰会也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投资者们认为民营医院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有些投资者还直言不讳的表示,现已考虑撤资另谋出路;而谈起民营医院目前的生存状态,民营医院的院长们也都毫不讳言:“日子难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医院负责人告诉《市场报》记者:“民营医院因为经营不下去而关门歇业的,每天都有!”

  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牛俊奇说:“近来,大家对医疗改革过程中所指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因为医疗机构市场化导致的,而恰恰是由不完全市场化和国有高度垄断造成的。目前境外有约600亿美元的资金,在我国医疗市场外静候,国内这些小规模的民营医院只能在大医院的夹缝中生存,根本不可能进入高端市场竞争。”

  为何在民营医院发展“大环境”日益宽松的新形势下,民营医院的发展还是步履艰难?

  《中国医院经营网》首席顾问、资深经营管理专家韩晓锋表示,国家在医疗体制改革和推动医疗行业市场化进程中,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在医疗服务领域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阻碍了民营医院发展的进程。所以应在关系到民营医院生存的主要问题上以明确具体的政策予以支持,如在医保定点政策上,是否可以把模糊的政策进一步明确,如采取逐年增加营利性医院比例的形式,并制定出一个阶段性目标;从支持民营医院角度变通现行收税政策;取消对营利性医院的设备限制等,实现真正公平。

  当然,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建立营利性的民营医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社会资本如何进入其他的医疗服务市场?这将面临着更大的制度重构。

  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纪恒说:“社会资本包括外资如何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在政策上是模糊的。”

  对此,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如果社会资本是“投资”,又打出“非营利性”,按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谁来监管这种医疗机构到底是不是“非营利性”,还存在空白。实际上,目前一些地方医院改制后,也面临着股份回报和医院非营利性的矛盾。所以,要尽快明确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相关政策安排,这不仅仅有关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目前公立医院的改革方向。

  但也有专家则一针见血的指出,民间资本建设民营医院是可以的,但投资帮助建设公立医院不可行。应该看到社会资本追求的就是“利润最大化”,这种利润最大化与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应该说是一对“不共戴天”的冤家。而实际上,在没有引入社会资本的前提下,一些公立医院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一定程度地脱离其公立属性,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逐利倾向。现在,再明目张胆地引入社会资本,显然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拉”了摇摆不定的公立医院一把。在这样一种现实境况之下,如何能平衡公益医疗的公益性和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对于这个问题,实在难以让人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