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台断层放射治疗系统在为患者检查。
抢占信息化制高点
2005年5月,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总医院医学保障部应运而生。新组成的医学保障部没有经验可借鉴,如何运作?他们深入调研论证,确立了以大型综合医院医学保障为中心,打造集“决策支持、科研支持、信息支持、物流支持、技术支持”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研究型医学保障体系的目标。
打开该部医学信息情报所研制的总医院办公系统,点击登录窗口,就可享用视频、语音、公文流转等服务;基层科室的各类报告、呈批件,可以借助公文流转系统直接上报,各级管理者根据权限即刻进行网上审批和上转。办公告别了大量印制文件、下发通知的“油墨时代”,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记者在信息查询栏里看到,医院每天的门诊人次、出院人数、危重病人情况等数据一目了然。保障部周丹主任介绍:“过去,医疗信息的传递只能靠手工报表,现在打开计算机就可以浏览自行生成的各类统计报表。管理者还可根据同期对比,了解各类指标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为医院的实时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杜绝手工方式带来的医疗差错,该部组织科研人员集中攻关,把网络技术和信息终端延伸到患者床旁,实现了信息化对医疗工作全流程支持。依靠无线网络,医生在患者床旁就可调取患者病历、检查结果甚至检查影像,护士通过计算机就可直接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数据,计算机即时生成患者的体温曲线并打印出体温单,查对医嘱,记录执行过程。
给保障插上科技翅膀
老病号王大爷因血栓再次住院,到了病房门口,门自动开启,因为智能门禁系统已识别出患者佩戴的射频标志卡;进了病房,照明、温湿度已根据患者的习惯调整好,这些参数是他上次住院在电脑里留存的。
到了晚饭时间,大爷选好自己喜欢的饭菜,拉开床头柜上的控制板,轻轻按下几个键,营养师根据病情安排的饭菜就送到面前。饭后,护士送来了由自动摆药机封好的药品,王大爷经识别卡确认后安心地服下……
这是总医院医学保障数字化建设即将实现的场景。全部建设任务完成后,门诊看病检查取药流程一个小时就可完成,而在以前需要1-2天时间。这种数字化医学保障模式,联结了医疗业务、患者服务、职能决策以及建筑智能化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数字化医疗保障建设内涵上,该部运用信息集成技术,把医疗、护理、辅助检查全过程联成一体,实现全流程信息采集服务;建立数字化管理一条龙系统,使各级管理者随时能准确掌握医疗保健和经济管理动态;将服务延伸至社会和病人家中,提供便利化服务;把楼宇环境控制与信息系统相集成,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及环境支撑。
去年,医学工程保障中心受命牵头组织4家医院开展“全军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试点”工作,依据ISO14971医疗设备风险评估要求,对550台高风险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和预防维护,及时发现纠正65项质量问题。
盘活资源助推成长
“医学保障部要快速发展,打造一支过硬人才方阵是关键。”这是部政委姚春雨的“口头禅”。部党委出台“人才管理机制创新”新举措,实行主任工程师负责制、班组长负责制,给人才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平台。
在今年非现役文职人员招聘中,他们打破过去只在院内物色的聘任方式,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发布岗位聘任信息,招聘的26名文职人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计算机室薛万国主任,是军内外不少用人单位招揽的对象,在优厚待遇面前,他不为所动,甘愿立足本职实现自我价值,参与研制的“军卫I号”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该部拥有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战创伤研究专家付小兵、营养专家赵霖与薛长勇、统计专家刘丽华、神经信息专家尹岭、药理学专家王睿、医学工程专家王卫东……正是他们奋力攻关,撑起了医院现代医学保障这片蓝天。
发挥医学、药学、医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优势,把各种资源攥成“拳头”,实现“做大、做强、做精”,成为该部党委孜孜追求的目标。他们举办“边缘学科论坛”,打破专业间隔离,探寻学科融合、资源共享之道,走向强强联合的创新途径。
人才和资源盘活后,保障部正向更高目标冲刺。去年,部里各类人才在期刊发表论文近300篇,在研课题98项,获得省部级奖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