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申城诸多大医院均对特需门诊、部分专家门诊开设预约制度,减少了病人等候时间,也提高了就诊效率。然而随着预约门诊的普及,专家“爽约”现象也开始频频出现。人们不禁要问:预约看病,专家不守时谁来管?
失约带来诸多“后遗症”
前不久,湖北的苏女士因多年气喘,慕名来沪求诊于某知名呼吸科专家。其亲戚为她提前两个月约了特需门诊:上周四上午9点。
当日,苏女士8点45分开始等候,9点15分专家仍迟迟没来。向护士台打听方知,专家临时去参加一个重要学术讲座,门诊可能改在下午。
苏女士下午再次来候诊,因为吃不准专家会不会来、何时会来,只好耐心等候。下午3点左右,专家方才出现。
预约看病一波三折,不罕见。家住浙江台州的刘小姐近日到本市某医院乳腺科随访,预约专家后,凌晨乘火车来沪赶往医院。
没想到,专家因病人过多,约好的上午门诊直到下午才看成。刘小姐来不及赶回家,当天在沪住宿,多支出百余元。
上海作为全国优质医疗资源集聚中心之一,拥有大批临床医学知名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诊负责人称,该院外地病人超过六成,在预约门诊中,该比例可达七八成。
据介绍,预约门诊的价格较为昂贵:特需专家预约号200元,普通专家预约号则在58元至108元之间。对异地求医的患者来说,预约专家不守时,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检查报告“迟到”、确诊病情延后、开展治疗偏晚,还平添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专家时间自己难做主?
目前,本市大医院开展预约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电话预约、网上预约、拉卡预约等。不过,预约门诊有个关键前提:门诊时间以当日挂牌为准。原来,很多专家教授平日临床、教学、研究等工作“一把抓”,有的还兼行政职务,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病人提前一两个月预约到的专家,仍须在门诊前1天最后确认;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由于过早预约难以保证专家肯定到位,不少专家的预约时间在门诊前1天才开放。旨在方便患者的预约门诊,由于专家的行踪未定,产生了“预约过早可能失效、预约过晚排不上号”的怪现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叶定伟教授认为,医疗业务量较以往明显增加,如过去一周进行5台手术,现在已升至20至30台,医生可选择的时间范围变窄;院方预约的病人,常超出专家认为的理想就诊人数,造成供不应求局面,导致部分患者不得不预约后还要排队等候。有的专家为参加学术交流、医疗救治等活动,提前预约的门诊时间只好改时顺延,也令患者啧有怨言。
守时就诊关乎职业信用
源于欧美国家的预约就诊模式,对医院管理体制、医生职业素养都是一种考验。业内人士建议,对于预约专家应有相关约束,监督其守时讲信用;协调部门的服务应更加到位,让预约门诊的效率得以充分体现。
记者了解到,时下各家医院管理预约的部门不尽相同:有的通过预约中心进行,有的由便民中心操作,有的是专家秘书记录。如果出现专家不守时或者失约的情形,目前尚无明文规定如何处理。另外,虽然预约门诊有“专家出诊日无法到诊,须至少提前1天告知”的不成文规定,但专家当日有临时活动,又想继续开诊的,却大多未能及时告知,造成病人苦等。
在目前预约制尚不完善的前提下,遵守协议规定、尊重病人意愿,应当成为医生面临各种取舍时的首选。根据国外预约门诊的管理,专家开诊时间如有改动,须及时告知患者;如无紧急救治任务,专家应第一选择已约好的门诊,其他活动应该让路。还有人建议:医疗机构对专家也应建立诚信档案,无特殊情况未能按时开诊的,须给予相应处罚;协调安排好各种应急方案,对已“赴约”却未能顺利就诊的患者,给予充分解释,并提供其他可选择的就诊医生。此外,管理方还应与专家多沟通,合理控制预约人数,减少预约后还要继续排队的政策“递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