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孩子毕竟是孩子

2006-9-1 17:15 【

  1992年夏天。夕阳西下,一群中国留学生和家属在宿舍楼群旁边的球场上打排球。不到8岁的矿矿,在场外跑前跑后帮他们捡球。

  我在楼上,凭栏眺望。

  可不一会儿,矿矿嘟着嘴,红着眼睛回到家里。

  “叔叔阿姨只叫我捡球,不让我打球。把我赶开!”

  看着小脸通红、垂头丧气的孩子,我能说什么呢?我不是有时也嫌孩子碍手碍脚,一样把孩子赶走吗?

  第二天,是个星期六,晴空万里。

  妻子的老板——伯格博士和他的韩国妻子以及阿莱希欧博士一家4口,还有我们家,一共大小9个人,到休斯敦森林公园的湖畔去野炊。

  实际上,美国人搞野炊,主要目的不是吃,而是玩,是体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阿莱希欧博士的3岁大的儿子泽克,见大人们玩得开心不干了,嚷嚷着也要打球。8岁的矿矿,我还嫌他小了,要不是昨天受了委屈,我还不让他打呢。泽克才3岁,整个身子比排球大不了多少,怎么能打?

  我刚刚闪过念头:是不是要把他抱到他爸爸那边去,与他妹妹杰西卡玩?

  只见伯格博士,一把抱起他,加入打球的人群。其实,伯格博士并没有让泽克真正碰球,球还没近身就打走了。不过参加到打球的人群中,融入打球的氛围,偶尔也象征性地碰碰球,直乐得泽克“嘎嘎嘎”开怀大笑!

  这两件事很偶然地一前一后发生在我身边,我却被这无意间的比照深深地震动了!

  8岁的矿矿被成人们不耐烦地挥挥手,赶出本也属于孩子的世界。

  孩子就是孩子,大人们打球,孩子瞎搀和什么?这似乎是很正常的道理。然而为什么3岁的泽克,却能被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参加打球呢?

  “孩子毕竟是孩子”,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孩子作为一个自然人,毕竟是孩子;但孩子又毕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孩子。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正是在该把孩子当孩子的时候,没有把孩子看成是孩子;而在不该把孩子看成孩子时,又把孩子当成孩子。

  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误区,是混淆了孩子的自然人成长过程与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忽视了社会人的落地生根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