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急救医师流失严重 85名医学毕业生剩下4人

2006-8-14 8:47 【

  无证出诊背后:急救医师流失严重

  120急救中心近两年招收的85名医学毕业生仅剩下4人;急救医生网上发问“路在何方”

  ■关注焦点

  因为一个无证医师的出诊,999成了被告。

  在999受到质疑的同时,一个存在于我国医疗行业内部的现状浮现在人们眼前:我国急救人员短缺,不少急救医生没有医师证。而急救人员的严重流失,更让有识者担忧。据统计,两年时间里,北京120急救中心招聘的85名临床医学毕业生,目前留下的只有4人。

  而来自999急救中心的消息称,它们的流失率也在50%以上。

  直到现在,王玉玲依然认为,父亲王才的死,999难脱干系,“来接我父亲的人,没有医师证,不是医生!”

  7月24日,王才家属告999一案,在朝阳法院大屯法庭开庭。王家人认为,正是因为999派出一名没有医师证的急救员,致使抢救过程中出现错误,从而为王才四个月后的死亡埋下了隐患。

  法庭至今没有做出宣判。但对于当日出诊的急救员没有医师证的说法,999没有提出异议。

  此案经媒体报道,999派出没有医师证的急救员出诊,备受质疑。999辩称,当天的急诊员虽然没有医师证,但有急救员证,不属于非法行医。

  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卫生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孙东东则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之处。孙东东称,目前全国急救人员短缺,存在不少没有医师证的急救医生,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解决的办法。而北京急救人员流失严重,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干急救,“有些刚毕业的医学类学生,宁愿卖药也不愿意当急救人员。”

  一份来自北京120急救中心的数据显示,2004年到2006年的两年时间里,120急救中心共从大学招聘临床医学毕业生85名,目前留下的只有4人,其余81人全都另谋出路。999急救中心相关相关负责人称,据不完全统计999急救人员流失率在50%以上。

  在一家名为中华急诊网的论坛上,一篇《急救医生路在何方》的帖子引起业内人士的极大反响,包括120急救人员、医院急诊科医生、医学院的学生等人的留言达万余条。一急救医生称,文章中提到的“高级搬运工”、“吃青春饭”、“责任比主席还大,收入比民工还少”等说法,正是目前中国急救人员的真实写照。

  急救中心又一名医生离开

  不少医生取得医师证后,就离开120,“120直接招聘有经验的执业医生,又招不到人。”

  8月4日早上8时许,120中心站办公室召开会议,中心站负责人称,又将有一名医生离开急救中心。

  120工作人员介绍,由于120的急救医生要持证上岗,面临的又是多重复杂的环境,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无法适应,所以必须在执业医生(有医师证的)的指导下跟车半年以上,还得边工作边考取医师证。并且不少医生取得医师证后,就离开120,“120直接招聘有经验的执业医生,又招不到人。”

  北京红十字会急诊救助抢救中心(999)对急救人才的短缺情况也同样表示了无奈。999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999招聘的急救医生,全部要求是本科毕业,但“很难招”。“不了解这种工作性质的招过来没做多久就走了,了解的招都招不来。”该负责人说,更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还是愿意到医院做临床。

  毕业于湖北一家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朱静,曾在医院从事急救工作,但目前已经辞去工作准备考研。她称,上学时对急救不太了解,工作之后体会了急救医生太多困惑和无奈,她最终决定不从事这类工作。

  “有医师证的不愿干急救,想干急救的没有医师证,这就是现在急救的困难。”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卫生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孙东东一语中的。

  一夜出车10次成“高级搬运工”

  夜班最多出过18次车。活多时,一顿饭能吃4次。急救医生充当更多的角色便是抬担架的“搬运工”。

  为了了解急救医生的真实生存状态,8月3日,记者跟着一辆120急救车,体验了急救医生的工作情景。

  “快吃点儿,出车就没时间了。”8月3日晚7时50分许,120中心站办公室内,康医生刚咬了一口西瓜,呼叫电话响了,他放下西瓜立即出发了。120急救人员12小时一换班,记者所跟的这辆急救车,有康医生、李护士和两名担架工。

  这辆急救车一夜出车10次,“这已经不错了,夜班最多出过18次车。活多时,一顿饭能吃4次。”跟车护士小李打着哈欠说,这个女孩刚毕业两年。

  “很多时候我们只用搬运病号,‘高级搬运工’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一名老120急救医生说。

  北京市120急救中心宣传科主任黄颖说,北京120每天出车次数都在五六百次以上。很多患者没有生命危险,急救人员适当处理后,直接将患者转运到医院。

  黄颖坦言,120每天有20%~30%的出诊都是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需要用车。这些患者熟知自己的病情,医院里也有他们的病历资料,他们拨打120只是希望解决交通工具。这样一来,急救医生充当更多的角色便是抬担架的“搬运工”。一些小型急救车上只备一名担架工,转运病人时,家属经常以“我们花了钱,你们就得抬”为由,拒绝帮助转运家属,急救医生和护士不得不抬担架。不少急救医生是个子矮小的女性,“一天抬七八趟下来,有个1米5的女医生一回来就趴在桌上直哭。”

  同是大夫急救医生常遭抱怨

  门诊医生和急救医生都是医生,在患者那里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患者排队去医院看病,央求着医生多问问情况。而面对急救医生,患者却不耐烦。

  “在所有医生中,急救医生的地位最低,没人瞧得起。”在《急救医生路在何方》的帖子里,许多急救医生跟帖表达了这一观点。

  这个问题同样困惑120的急救医护人员,门诊医生和急救医生都是医生,在患者那里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患者排队去医院看病,怕医生问的少,央求着医生多问问情况。而面对急救医生耐心、主动的询问病情,患者却不耐烦,“起码的尊重和信任都没有。”一急救医生说。

  “问那么多干嘛,你们会干什么呀,叫你们来就是送医院的。”“你们这么慢,病人早死了。”这是急救医生到现场后经常听到的埋怨。护士小李称,2004年和她同进入120的同学,五六个都因承受不了压力和辛苦离开了,不少去做医药代表。

  对此,黄颖解释,急救医生和病人接触时间较短,急救医生希望能详细掌握病人的病情,提供最好的生命支持。而一些家属嫌急救医生问得多,催着快点将患者抬上车送到医院,有的家属甚至是辱骂或殴打急救人员。

  一名干了20年急救的高医生说,由于中国急救建立和发展的时间较晚,大多数老百姓只知道120能闯红灯很快将患者送到医院,很少有人知道急救在生命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跪在尿液中抢救依然被投诉”

  在一些突发事故的现场,急救医生要爬山下沟冲到现场抢救,本身就存在危险。“急救医生就象下井工人,每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8月3日下午5时许,一辆120急救车赶到宣武区大栅栏,一名满头鲜血的男子躺在路边昏迷不醒。急救医生张灵(音)边轻轻摇醒男子询问病情,边将耳朵贴到男子嘴边听声音。

  张医生称,几乎每次出诊都需要这样靠近病人,“这是我们的责任”。他说,遇到精神病、醉酒、吸毒等患者时,情况就复杂一些。

  黄颖称,急救医生最怕碰到的是精神病患者,特别是患有心脏病的精神病患者,不能给患者进行任何束缚,急救医生的危险系数会更大。曾有一名急救医生被精神病患者划伤了脖子。在一些突发事故的现场,急救医生要爬山下沟冲到现场抢救,本身就存在危险。

  一名辞职但不愿透露姓名的急救医生称,他曾很爱这行业,但因责任大,无端的投诉太多,最终选择离开。有一次,他在厕所内抢救发病的老年患者,“跪在尿液里抢救老人”,但最终没能挽回患者的生命。第二天接到单位领导的电话称,患者家属向卫生局投诉急救医生“三请才到。”后来才知道,此前家属曾两次找到社区医院,但值班医生不出诊,最后才打的急救电话。“急救医生就像下井工人,每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这名辞职的急救医生说。

  每次出车6元钱奖金难拿全

  进入120的急救医护人员,最初一年的每月才几百元,工作两年后,会提高到2000多元。“这样的收入与急救人员的劳动不相符。”

  8月3日晚9时30分,一名醉酒骑自行车男子在南长街摔伤眼睛。记者跟随急救车迅速赶到,急救医生对伤者进行处理并送到同仁医院。当急救人员将105元的发票(包括出车费、出诊费、药品费)送到伤者手中时,对方拒绝付钱,120车只能空手返回。

  “6块钱奖金又没了。”护士小李说,他们早已习惯这种情况了,很多情况下急救医生明知道收不到钱,还是会出车救治。

  据小李说,每次出车能收回钱就有6元钱的奖金,但这个奖金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黄颖证实,进入120的急救医护人员,最初一年的每月才几百元,工作两年后,会提高到2000多元。“这样的收入与急救人员的劳动不相符。”黄颖称。

  “120是属于公益的,一直处于亏损,做急救医生挣不到大钱。”黄颖说,虽然中心的急救车是政府拨款买的,但油钱和急救人员的工资都是自收自支的。对此,一些急救医护人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称既然120属于公益事业,急救人员就应该属于公务员编制,就不应该有每次6块钱这样的奖金。而现状却是,还需要收钱,收不上来也没办法,急救人员在其中很难做。

  “万金油”职称难评得病容易

  急救体制不完善,急救医生评级只能挂靠在内科、外科等其他学科。同时,由于急救医生要全面掌握各医学科的知识,不精通专科,所以造成职称评定的困难。

  120中心站年龄最大的一名急救医生50多岁,仍每天跟车进行院前急救。“就是盼着提副高职,真不容易。”中心站的高医生说,中国急救医学发展时间短,急救体制不完善,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急救医生评级只能挂靠在内科、外科等其他学科。同时,由于急救医生要全面掌握各医学科的知识,也就是人们说的“万金油”,不精通专科,所以造成职称评定的困难。

  “整天忙着出车,学习总结的时间都没有。”年轻急救医生刘伟说,出车急救时,患者家属反感医生多问,导致急救医生积累资料困难,业务水平提升较慢,写论文都没有一手资料。

  由于急救医生长时间从事过重的劳动,胃病、腰椎病几乎成了职业病,急救中心一名30岁的急救医生就患上了椎间盘突出。“二三十岁还能跟车出诊,40岁往上的急救医生体力和精力明显不支。”一急救医生有些无奈地说,急救是一种“吃青春饭”的职业。

  “像我这样的浑身是病的老头子,跳槽也没人要。”干了近20年急救的高医生说,他身体情况已不能跟车了,现在做起中心站调度的工作。他称,在120急救中心,干了四五年的急救医生,精力旺盛,经验丰富,跳槽的可能性最大。开始一两年,刚毕业的学生对急救有新鲜感,劲头都很足,5年以上的由于身体和精力都有下降的趋势,再跳槽也比较困难,相对比较稳定。

  黄颖称,在120北京急救中心,为照顾年龄稍大的急救人员,大多将他们安排到二线,写写病历或在有空闲职位的部门做事,急救中心花钱为这一批人养老。虽然中心每周都有培训,但繁重的工作占据了急救医生大部分的时间,学习和积累病例资料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在大多数急救医生看来,他们有一个没有前途的未来。

  “N医生”多年媳妇也难成婆

  单纯按目前医师法的规定,“N医生”仍不能单独出车,“干了这么多年,总得给人家口饭吃吧。”

  相对于考取了医师证的急救医生的频频跳槽,急救站的一些“N医生”,则大多稳定得多,但按照目前医师法的规定,他们不能单独出车。

  N医生指的是干了好多年,还没医师证的医生。无论是120还是999,都拒绝向记者透露“N医生”在急救中心所占的比例。

  8月4日的120中心站会议上透露,由于中心站缺人,120中心将调几名“N医生”过来增援,他们要在执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工作。

  999被告的官司中,到王才家出诊的宋立华就是这种N医生。

  “车祸急救中不怕脏,不怕累。”提起宋立华,999副院长郭肃清这样介绍。他说,宋立华背起满身是血的伤者一点儿都不含糊。由于宋立华是卫校毕业,曾多次考过医生证,就是考不下来。医院不忍心让他下岗,一般安排在院内不单独出车。就在这次出事前,宋又报名准备参加医师证考试。

  郭肃清说,999一些年龄较大急救人员都是卫校毕业,虽然一直没考下医师证,但他们都经过急救员培训有实践经验,单纯按目前医师法的规定照旧不能单独出车,“干了这么多年,总得给人家口饭吃吧。”

  120的医生称,他们单位的N医生大都是早年进入120的,那时急救人员不像现在要求严格,只要是急救员就行,有些不是学医的人员无法考取医生证。目前,120一般把这些人安排在二线,一般不会出车,“这样慢慢会丧失专业。”一名急救医生说。

  救护员成新职业仍难独当一面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医疗救护员列入新职业范围。该职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急救医生缺乏的现状,但不允许单独出车行医。

  7月24日,999律师童云洪在法庭上辩护称,急救行为是对患者进行的护送、协助、转诊的过程,这种行为不属于医师法中规定的医疗行为,所以只要具有急救员证资格即可实施急救。

  “总不能让博士干急救吧。”郭肃清无奈地说,目前中国没有《急救法》,急救体系仍在探索中,究竟何种资质能从事院前急救,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据了解,目前国际通行的两大急救体系是美日模式和法国模式,美日模式更强调第一时间将伤员运往医院,以急救员为主,入院前不做急救处理;法国模式更注重院前急救,在急救车上设立医生,现场抢救稳定患者病情,为下一步入院抢救赢得时间。

  “北京的救护模式界于两者之间。”一位到国外接受急救培训归来的急救医生安铁峰曾对媒体说。

  目前北京的两家院前医疗急救机构120和999各自采取的是不同体系。黄颖称,每辆120急救车上都配有执业医生,强调院前抢救。999急救中心的网站介绍,999急救以美国“简单现场处置,快速后方转运”的急救模式为基础建立的。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3季度公布的第四批新职业,医疗救护员位列其中。

  公布中称,现场救护是我国现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关键所在。将医疗救护员确立为职业,并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医疗救护人员的职业能力,对于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2005年12月27日,国家卫生部发布公告,同意将医疗救护员等纳入卫生行业特有职业范围,卫生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将开展这个职业的鉴定工作,经培训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但无论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是卫生部,这两个新政策的出台,都似乎难以解决目前的急救医生匮乏的困境。

  前天,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设立医疗救护员这种新职业,意在普及社会的急救知识,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急救医生缺乏的现状。但这位负责人强调,医疗救护员单独出车行医是不允许的,“因为医疗救护员没有行医资格,无法开方用药。”

  卫生部医政司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只有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才能从事医疗活动,医疗救护员作为急救人才的补充,跟通常所讲的急救医生还是有区别的。医疗救护员作为新兴职业,还没有相关的规范体系,“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医疗救护员难以承担急救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