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乙肝流行病学特征

2006-6-7 21:9 【

  一、传染源

  各型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g携带者均可作为传染源。hbv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急性患者从发病前数周至整个急性期内均有传染性,是乙肝的重要传染源。

  慢性乙肝病人常携带hbv,且反复发作,也是乙肝的重要传染源。

  hbsag携带者是指血液hbsag阳性,但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全世界hbsag携带者约3亿,我国占1/3以上,估计为1.2亿左右。

  慢性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的传染性与e抗原(hbeag)、hbv-dna、dna聚合酶(dnap)、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是否阳性有关。hbcag、hbv-dna、dnap、phsar阳性者,传染性较强。hbsag携带者因体内hbsag长期阳性,且可因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hbeag、hbv-dna、dnap、phsar等指标阳转,从而使传染性增强。在我国人群中,hbsag携带者的比例较高,因此,他们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凡含有hbv的血液或体液。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人体而感染。

  1、经血传播

  是乙肝低地方流行地区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包括输入血液和血制品、注射、手术、采血、拔牙、内窥镜检查、针刺、纹身、扎耳环孔和医务人员意外刺伤等。近年来,献血员在献血前进行hbsag的筛查,使输血后乙肝的发病率明显减少,但尚未完全杜绝,少数hbv-dna阳性,而hbsag阴性的血液仍可引起感染。hbv存在医源性传播。血透析室、器官移植室、口腔科、肿瘤科医务人员和病人以及接触血液的生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hbv感染率较高。药瘾者因共同使用污染的注射器而造成hbv传播。

  2、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在乙肝呈地方性流行地区较为重要。患急性乙肝和携带hbsag的母亲可将hbv传染给新生儿。据统计,人群中40%-50%hbsag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所致。

  母婴传播主要是在围产期传播,估计在80%以上,分娩时经产道,新生儿接触或摄入含hbv的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等引起hbv感染,10%左右为宫内传播。此外,产后通过母乳喂养及密切接触等传播也有报道。

  3、性接触传播

  是乙肝低地方性流行地区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西方国家中男同性恋、异性恋或宿娼等性乱交行为是造成hbv流行的重要传播方式。在家庭内,hbsag阳性者的配偶较其他家庭成员更易感染hbv.

  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也可导致hbv感染,家庭人员间的密切接触可造成家庭中hbv感染的聚集现象。日常生活中如共用牙刷、洗澡刷、剃须刀等也可引起hbv感染。约30%~50%左右hbv慢性感染者唾液中可测到hbsag.动物实验表明,含hbv唾液具有传染性。

  5、其他传播途径臭虫、蚊子和虱子等吸血昆虫可机械携带hbv,但在hbv传播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证实。

  三、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乙肝为全球性传染病,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按人群中hbsag携带率和抗-hbs阳性率高低,可分为三类:

  1)低流行区:hbsag携带率低于1%,抗-hbs阳性率低于10%,新生儿和儿童感染不常见,如北欧、英国、中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等;

  2)中流行区:hbsag携带率在1%-5%,抗-hbs阳性率低于20%~50%,如南欧、东欧、地中海地区、日本、西南亚、前苏联等,新生儿和儿童感染较常见;

  3)高流行区:hbsag携带率在10%-20%,抗-hbs阳性率可达70%以上,新生儿和儿童感染相当普遍,如东南亚地区、非洲和我国等。

  2.季节分布 乙肝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一般为散发,无水型和食物型暴发或流行。

  3.人群分布 我国一般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乙肝的发病率、现患率和hbsag阳性率的年龄分布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0岁以前,第二个高峰在30~40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