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简讯(2005年第4期)

2005-5-30 0:0 【

  本期目录

  ○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 新疆召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暨城市医疗济困工作会议

  ○ 全国第二期新生儿窒息复苏省级师资培训班在京举办

  ○ 吉林省30个县启动母婴安全项目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管理、运行和监督体制。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收费服务和药品购销秩序。

  新疆召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暨城市医疗济困工作会议

  2005年4月26~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哈密市召开了全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暨城市医疗济困工作会议。自治区副主席库热西。买合苏提、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阿日南和自治区卫生、计划、民政、财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建设、国税、地税、食品药监等部门领导,自治区县级市、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各地(州、市)相关部门领导,自治区综合医院及部分企业医院领导近200人参加了会议。

  自治区副主席库热西。买合苏提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哈密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他说,解决群众“看病贵”特别是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关心的大事。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费价格低,特困人群可以接受,在城市人口集中的地方要加快推进这项工作。他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并尽快组织实施,把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城市医疗济困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会上,自治区卫生厅、民政厅、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领导分别就本部门开展的工作作了大会发言,哈密等5个城市及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就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对城镇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医疗救助作了经验介绍。与会同志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讨论,普遍认为政府重视是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城镇居民医药费用负担,缓解“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施。

  (新疆卫生厅基妇处)

  全国第二期新生儿窒息复苏省级师资培训班在京举办

  我司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于2005年4月18~20日在北京举办全国第二期新生儿窒息复苏省级师资培训班,来自河南、河北、黑龙江、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9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保健机构的39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卫生部妇社司助理巡视员张德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副主任王临虹参加培训班并讲话,要求学员认真学习,开展逐级培训,进一步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

  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我司于2004年4月建立了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其目标是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并掌握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该项目首先覆盖了以“降消”项目省为主的20个省(市、区),经过一年的实施,这种新法复苏技术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这次培训是为扩大培训效果,培训非项目省级师资。

  培训班为学员配发了《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新生儿窒息复苏教师参考用书》、《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及光盘、卡片和挂图,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保证每个学员都有充分的实习操作机会。课程共分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均进行理论测验和操作考核,同时进行讲解和答疑,实行讲课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评估相结合。这不仅做到及时考查学员的学习效果,还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员通过了考核,并获得了我司颁发的培训及合格证书。

  这次培训后,我司将继续为这些省(市、区)提供教材、教具及技术支持,并要求上报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计划,设立省级培训中心,2005年由卫生厅(局)负责组织举办1~2期省级师资培训班,省级师资将承担本省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培训任务。

  (妇社司儿童处)

  吉林省30个县启动母婴安全项目

  吉林省卫生厅、财政厅、妇儿工委最近联合召开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暨新周期母婴安全项目启动会,在30个县市实施新周期母婴安全项目,并派出60名专家赴项目县市蹲点指导。

  母婴安全项目重点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工作,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为了完成项目目标,省卫生厅、财政厅、妇儿工委利用中央财政421万元专项资金儿省级及项目县市配套资金,加大措施推进项目工作。工作一是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使母婴安全项目形成部门配合、分工负责、相互支持、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做好项目培训工作。对项目行政管理人员、县级师资、蹲点专家和县、乡助产人员及妇女干部开展培训,并加强县、乡两级产科建设,配好配齐产科设备,保证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畅通。三是坚持特派专家蹲点制度。从全省二、三级医疗保健机构中选派60名省级专家负责监督和指导蹲点地区的项目实施工作,在项目县的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巡诊,培养产科业务骨干,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有关技术问题,提高产科服务及抢救水平。四是建立贫困孕产妇救助机制。将农村贫困孕产妇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为贫困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和严重并发症救治的医疗费用补助,保证大多数贫困孕产妇享有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和医疗服务。五是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将提高孕产妇安全分娩的意识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把母婴安全核心信息传播给广大群众。

  (吉林省卫生厅妇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