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医药行业响起“变奏曲”

2005-4-19 0:0 【

  不知是对继续并购投资行为的盈利预期降低,还是对业已收购的资产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的担忧情绪加剧,进入2005年医药行业以医药类公司为代表的大规模扩张式企业并购不经意间忽然“寥若晨星”,代之而起的是医药类公司异口同声的一个词儿-“整合”-准确地讲,医药类公司拟希望转而以内涵式资源重配、资产重组、架构重建去争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而又不再寻求一味无休止的企业并购扩张。

  早在今年初,健康元董事长在接受某媒体专访时,称健康元今后一段时间,如果不是特别优质的医药资产将不会寻求并购,并将2005年定为健康元的“整合年”。

  无独有偶,曾在丽珠集团控股权争夺中成为健康元对手的东盛集团,亦传出类似的信息。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在应媒体记者之询时更加直截了当,称东盛集团未来5年之内不收购。

  而另一个曾在医药行业企业并购潮中呼风唤雨、屡有斩获的大型民营医药类公司复星医药,继年初斥资7373.78万元收购重庆凯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凯林制药)70%股权后,亦似有收敛并购锋芒的意向,再也不见新的并购动作。

  至于华源系(包括上药集团)虽不声张,但现状更是迫使其眼睛向内:哈药集团、海王生物等一些企业亦都默默地作出呼应。

  无论各大医药集团或医药类公司发展战略有着怎样的不同、存在多大的差异,但是在由扩张式企业并购向内涵式企业整合的发展策略转变上却惊人的相似。这种医药集团或医药类公司“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带普遍性变化,是必然、是感悟、是进步。

  纵观时下医药集团或医药类公司整合的基本形态,大致上可分为三种:即进攻型整合、防守型整合、以及被动型整合。

  进攻型整合

  「代表性公司有哈药集团、健康元、云药集团、海王生物、复星集团等。这些公司拟以集团整体上市或子公司分拆上市的整合目标,以资本规模化带动经营规模化。」

  早在2004年末,哈药集团控股股东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哈药公司)即宣布,将引入战略投资者中信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信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 (简称华平集团)、以及黑龙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简称辰能哈工大),共同对哈药公司进行增资扩股重组改造。经增资扩股后,新的哈药公司吸收资本20.35亿元,股权结构为:哈尔滨市国委占45%股权,中信资本、华平集团、辰能哈工大分别占22.5%、22.5%和10%股权。

  从动机分析,借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之机,对原哈药公司单一国有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以降低国有资产持股比例换取境内外资本加盟,是哈药公司改组的基本目标。不过,哈药公司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此,其长远目标很有可能是:利用中信资本、华平集团的国内外政府、市场、人脉联系网络,最终寻求打通跻身海外证券市场上市的渠道。

  云药集团重组的终极目标大体上与哈药公司差不多。

  2004年第一季度,云南省医药经济整体呈现罕见的负增长,震动了云南省政府。一个以云药集团改制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案悄然出台。时至2004年9月,云药集团重组方案正式公之于众,由国药集团控股、东盛集团参股的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医药)以7.5亿元注资云药集团,新云药集团注册资本增至 15亿元,云南省国资委和中国医药各占50%股权。因东盛集团为新云药集团重组成功实际注资高达5亿元,东盛集团郭家学顺利出任董事长。

  对于东盛集团而言,假道中国医药入主新的云药集团可谓“花了血本”。其目标不仅仅是相中云药集团旗下的百年品牌“云南白药”蕴藏的经济价值、盈利能力,而是要以云南白药为旗帜,将拥有全世界并不多见的动植物资源宝库的云药集团,打造成全国一流、乃至全世界都具影响力的“现代植物药王国”。

  最近,东盛集团平价转让所持丽珠集团股权,将所持东盛科技、潜江制药大部分股权质押给银行以换取贷款,目的无非是朝着设计中的“现代植物药王国”方向发力。而郭家学欲实现这一宏伟理想,下一个步骤无疑将是争取云药集团赴海外上市。

  与哈药公司、云药公司不同,海王生物、健康元则选择了控股企业分拆赴海外上市融资的发展之路。

  2004年10月,海王生物发布拟分拆子公司深圳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英特龙)赴香港上市的公告。

  资料显示,经海王生物收购后几年孵化,英特龙已具有分拆独立上市发展的实力。2003年其净资产9,009万元,实现净利润,产品包括重组α-2b干扰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以及亚流感疫苗、促干细胞生成素等高新技术产品。

  今年3月1日,据海王生物公告,证监会核准英特龙赴港上市申请、发行不超过2.72亿外资股,将对海王生物、英特龙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显然,海王生物旗下英特龙分拆上市对于健康元起到了激励作用。健康元亦把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作为整合资源、谋求发展的主要攻略。

  3月22日,健康元对外宣布,拟通过先设立海外附属全资子公司JPGIC,然后旗下健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注入,再以JPGIC名义分向证监会及香港联合交易所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与海王生物一样,健康元分拆上市“造系”只是“附产品”,主要目的在于争取直接融资支持,以确保在资本金充足的条件下力争企业求得安全、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而复星集团则显得“另类”。有效的参股、并购令其医药主营规模与效益持续扩张,其整合的目标似乎更多地着眼于旗下参股、控股公司的“微调”,最大限度地挖掘持续增长的潜力。

  防守型整合

  「代表性公司有:华源生命、上药集团等。这些公司刚刚通过迂回收购控制医药类公司。而医药类公司本身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因而亟待通过内部整合实现休养生息。」

  完全可以不带夸张成份地说,华源集团及旗下现时专门负责拓展医药领域业务的华源生命,已经改变了国内医药行业布局的版图。

  继掌握上药集团后,华源集团以华源生命的名义2004年11月与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药集团)达成战略重组协议。华源生命出资11.6亿元注入新北药集团。股权结构为:北京市国资委占20%股权,北京国资公司占30%股权,华源生命占50%.

  也就是说,华源生命按单一持股人计算不仅成为新北药集团最大股东,而且透过新北药集团间接将双鹤药业“收编”旗下。如此,华源生命已控制华源制药、双鹤药业两家医药类公司。

  不过,华源生命面临的困难也接踵而至。首先是双鹤药业资产重组问题。自成为问题公司之后,双鹤药业经营业绩一路下滑,据悉,2004年度双鹤药业净利润连续两年下降50%以上已成定局,原因就是为历年投资及存货计提了大额坏帐和跌价准备。为了阻止业绩持续下降的趋势,抑或在华源生命暗中运筹或默许下,双鹤药业今年3月下旬决定,将所持北京中德合资项目北京费森尤斯卡医药有限公司35%股权,作价25,000万元,出让给德方伙伴,除收回投资本金外,共获得 16700万元。虽然此举有助于双鹤药业纾缓资金紧张、业绩滑落不止的压力,但能否最终帮助双鹤药业从此走出经营低谷、踏入发展正轨还是未知之数。

  其次是华源制药。据华源制药4月9日披露的“预警”公告,因2004年第四季控股子公司江苏华源旗下的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简称江山制药)VC价格持续下跌、以及其他子公司年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因素,预计2004年华源制药净利润将比上年度下降50%以上。这对华源生命而言可能是一个极大的创伤。其实,在2004年3月从实际控制人华源集团手中接掌华源制药控股权以来,华源制药犹如一个“烫手山竽”令华源生命难以捉摸。具体难题就是,江山制药不仅主营VC“急景流年”、一路走低,造成华源制药整体经营业绩堪忧,而且因江山制药原股东、中粮集团旗下的ET、RT对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将股权仲裁给江苏华源不服,进而向北京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从2004年9月至今,三个月的仲裁期早已过去,但裁决结果一直不见踪影。更可气恼的是,ET、RT所持原江山制药股权的受让人丰原集团,已将江山制药划入其“势力范围”之内。而华源生命、华源制药对此有争议之举只好听之任之。

  所以,华源生命对双鹤药业、华源制药的整合,既需要足够的耐心从长计议,又需要超出常人的智慧审慎面对。

  上药集团自纳入华源集团,其内部整合、外部扩张几乎没有消停。如果说其将旗下44亿元资产“捆绑甩卖”,重新确定5大事业部新的管理体制两项重大整合举措整体上还算“顺风顺水”的话,那么,2004年年末相继投资控股山东新华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华集团)和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一开始就注定 “磕磕绊绊”,并很可能延后上药集团谋求尽早赴境外上市的计划。这一点或许缘于新华集团控股的新华制药、鲁抗集团控股的鲁抗医药两个医药类公司糟糕的业绩。

  3月25日,新华制药公布2004年年报,主营业务收入151129.61万元,同比增长13.76%:净利润负5,560.8万元,同比下降232.16%.

  隔日,3月26日,鲁抗医药也公布2004年年报,主营业务收入102752.16万元,同比增长5.47%:净利润负9234.78万元,上年度则为盈利5412.02万元。

  据年报,造成新华制药和鲁抗医药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挫的直接原因,是原油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抗生素政策性降价、部分抗生素限售、出口退税率降低、以及运输成本攀升等因素。而从两公司内部要素看,产品老化、附加值较低,则是两公司带共性的“软肋”,毫无抵御外来打击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上药集团来说“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因为随着新华制药、鲁抗医药2004年经营业绩骤降至亏损,上药集团在投资控股新华集团、鲁抗集团的谈判中增添了筹码,可以因此降低投资成本。不过,从上药集团急于整体赴海外上市这一策略出发,上药集团即使能够在股权方面节省投资,但实际运作上市过程中新华制药、鲁抗医药业绩不能“起死回生”,其最终的成本仍然难以降下来,并很有可能“得不偿失”。因此,成功投资控股新华集团、鲁抗集团后,怎样助力新华制药、鲁抗医药尽速扭亏、重拾发展轨道,将上药集团面临的最棘手的整合难题。

  被动型整合

  「代表性公司有:华北制药、三九集团、南京医药等。这些公司要么刚刚经历股权重大变动,要么由于过去过度扩张导致资金链紧绷,要么陷入经营结构失衡的桎梏一时难以解脱,而生存与发展矛盾迫使它们作“困兽之斗”。」

  在证券市场,华北制药一直被投资者视为医药类公司板块的龙头公司,可是由于华北制药多年来“反哺”控股股东华药集团,致使本身长期“失血”,因而无法充分展现龙头风范。此外,青霉素、VC等产品价格的起伏跌宕,也客观上制约了华北制药在平稳的市场竞争氛围中稳健发展。

  2004年12月末,证监会核准了华药集团按“以股抵债”方式冲抵所欠华北制药10.02亿元非经营性占用资金。同时,华药集团以每股3.55元价格向荷兰帝斯曼转让股权5819.79万股,这个国际知名的抗生素原料药公司成为华北制药战略投资者,亦被有关方面接纳。

  对华北制药来说,长期阻碍自身发展的资金体外循环问题似已基本解决。不过,现时主营面临的恶劣市场环境,相比“失血”大概更加可怕。煤电油运汽供应紧张、价格高企,原材料一涨再涨、生产成本上升,主导产品VC、青霉素价格持续下调,外加部分抗生素限售,均强悍地冲击着华北制药一度好转的经营状况。据华北制药称,其2004年年度业绩将大幅下降。

  鉴于目前医药行业上游生产要素如煤、原油价格仍处高位等因素,华北制药之整合将主营围绕产品结构调整这一中心展开,且前路相当艰难漫长。

  尽管就占用资金这一点而言,三九集团与华药集团有相似之处,但在占用额、投资方式等方面,两大集团之间却很不相同。

  三九集团前几年大规模跨地区投资收购医药企业和其他企业,其资金来源一方面依靠银行借贷,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占用旗下上市公司拥有的自有资金和募集资金。

  2001年8月,三九医药自爆控股股东及其关联公司占用25亿元。嗣后,三九集团承诺尽快还欠占用款。不过,此事一直到2005年三九集团高层易人亦进展不大。种种迹象显示,其间,除三九集团对三九医药等上市公司所欠旧债未还清外,还衍生出新的债仅债务问题,这就是三九集团与旗下三九医药、三九发展以及三九生化之间相互担保借贷问题,并一度引起银行提前索贷、或采取法律行动追贷的事态。

  从现状看,欲彻底解除占用资金问题、以及拖欠银行欠债问题,三九集团仍有相当大的难度。较现实的办法包括:一是出售部分资产:二是转让所持上市公司部分股权:三是采取华药集团“以股抵债”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加盟并举的模式。但是,任何一种办法只能纾解三九集团所承受的压力,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占用资金和债权债务问题。

  2004年对于南京医药来说,是1996年7月上市以来经营状况最惨淡的一年。年报显示,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25971.79万元,同比增长 24.71%:净利润240.18万元,同比下降88.31%.其净利润滑落至8年的历史低点,倘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净利润则为负599.02万元。

  从全年看,南京医药的医药商业主营业务收入513750.78万元,同比增长26.9%,毛利率7.06%:制药主营业务收入11553.98万元,同比下降30.82%,毛利率55.56%.不难发现,高毛利率的制药业比重小,低毛利率的医药商业比重大,是南京医药主要的致命的结构性难题。

  事实上,南京医药只是整个医药商业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缩影。招标、降价、限售、快批业态涌现、毛利率扁平化,已经令到医药商业企业逼近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的边缘。

  看来,片面追求无效益的规模经营“此路不通”,南京医药宜在解决经营结构性矛盾上“想辙”了。

  总而言之,受医药行业内部或外部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经过持续几年以扩张式企业并购为主旋律发展的各大医药集团或医药类公司,时下到了需要进行内部内涵式整合的时候,亦确有整合的必要性、迫切性。

  从企业发展的观点看,并购与整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不同经济活动形态。企业并购是整合的开始,整合是并购的延续,目的都是企业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两者只存在时间顺序上、阶段侧重点上的差别,而不存在经济活动本质上的差别。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医药行业响起内涵式整合的“变奏曲”,无论持续多长时间,最终还是要回到扩张式并购的“主律施”上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演绎、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