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9月的《风湿病学杂志》(J Rheumatol 2005;32:1673-1678)上的一项报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基因(TNRFSF1A)和受体II基因 (TNRFSF1B) 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见的贫血相关。
英国Keele大学的Derek L. Mattey博士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贫血原因还未完全解释清楚,它可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炎症过程本身和/或药物,例如引起胃肠失血增加的非类固醇性抗炎药。Mattey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TNFRSF1A基因的A36G多态性和TNFRSF1B基因的T676G 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贫血是否相关。他们使用了5年期的平均AUC血红蛋白水平。
结果显示,TNFRSF1A的G等位基因纯合型的患者平均AUC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基因型的患者,但与红细胞沉降率无关,提示这种相关性独立于疾病活动。GG基因型患者的贫血率(55.6%)显著高于其他患者(35.3%)。TNFRSF1A多态性与这些患者的铁缺乏性贫血显著相关,与慢性疾病的贫血弱相关。
Mattey博士说:“我们发现的与TNFRSF1A基因的相关性是与非功能性多态性的相关性,因此我们正在分析TNFRSF1A基因其它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来确定我们是否可以找出哪个多态性与RA相关的缺铁性贫血紧密相关。” “TNFRSF1B多态性与RA患者的缺铁性贫血不相关,但是有T 等位基因的患者比缺乏T 等位基因的患者更显著可能患有慢性疾病贫血。” 他还说:“目前没有证据显示TNF受体多态性与无慢性疾病个体的缺铁性贫血相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种相关性是否存在于普通人群或其它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