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见到甘南州碌曲县藏医院院长道吉仁青时,他正与他的同事一道,研讨藏药研制的有关事宜。
道吉仁青说,“每年,我们都要炮制加工新的藏药产品。像去年,我们就在全国首家研制出了主治通经活络的‘盘谐昵达丸’。可这些,如果没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融入,光靠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是做不到的。”
之前一天,也是下午时分,在碌曲县郎木寺寺院医学院门诊部,38岁的藏医师加羊知化正给慕名前来的几名藏族群众治病。但是,和传统的藏医师不同,他现在的治疗手段,添了西医的输液等治疗方式。
如今,在甘南州,传统的藏医学正在保持古老的医学特色中,借鉴中医、西医的经验,使藏医学得以保护、传承与发展。
藏医药是印度佛教医学、传统中医,以及阿拉伯医学互相渗透借鉴形成的独特医疗体系,流行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据考证,藏医药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全国第一家藏医药科研机构就在这里率先成立。2008年6月,由碌曲县藏医院申请的“甘南藏医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是,在过去,人们只有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才能学到精湛的藏医术。像加羊知化,便是16岁在郎木寺出家后,开始接触藏医学的。
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大力扶持民族医药发展,神秘的藏医学开始逐步被外界所熟悉,在传承中得以长足发展。
一些医术高明、德高望重的僧人,开始走出寺院,来到碌曲县、玛曲县、合作市等地相继成立的藏医院。他们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不断总结整理临床经验和注释经典医著,同时培养了大量藏医药人才。
更重要的是,藏医学在人才培养、药品生产技术、医学体系建设等方面,注重借鉴中医、西医的经验。1996年,加羊知化来到已经开展多年藏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甘南卫校。在3年的学习中,他不但系统学习了藏医学知识,同时也接触了西医的有关知识。
道吉仁青院长介绍说,2000年以前,碌曲县藏医院在给病人看病时,主要运用藏医术,只能辅助一些简单的西医疗法。但是,传统的藏医药,对一些外科急症,办法不是太多。比方,对急性阑尾炎病人,没办法进行手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痛苦。
通过将医疗人员送到兰州等地进修,现在,碌曲县藏医院开始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诊疗手段,给患者治病了。医院有了X光机、B超机。“明天,还要装一台电子胃镜呢。”道吉仁青说。
近年来,甘南州每年投入20万元作为藏药研发基金,积极开展藏医药科研课题研究,挖掘、整理应用《四部药典》以及各类藏医药著作中记载的诊疗方法,加大藏药产品的开发。“仁青佐台”、“二十五味松石丸”、藏医唐卡、藏医药藏汉对照词典等8项科研课题相继完成。2006年,碌曲县藏医院便在耗时4个月后,完成了藏医经典之作“仁青佐台”(水银提炼)的炮制加工。
截至目前,甘南州已抢救整理出藏医药经典古籍1700余册,研发生产出20多个藏药品种,其中4个品种列入国家保护品种,9个品种列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有11个产品获得国药准字号。
传统的藏医药,正在不断的开放和交流中,一步步地揭开神秘的面纱,造福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