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傣药”悄然崛起 增资扩股重装上阵

2009-11-11 13:47 【

  据《贝叶经》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傣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83年被国家列为继藏、蒙、维之后的“四大民族药之一”,云南省作为傣族的主要集聚区,却未使傣医药成为“云药”代表,其知名度也远不及藏药,傣医药的明日之路仍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2009年初,全国最大的傣药生产基地——云南良方制药有限公司完成增资扩股,其固定资产在原有基础上扩大10倍,所带来的效应也在年底相继呈现。“今年的销售收入到年底可达1个亿,明年争取再翻一番”云南良方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服务部经理陈红樱女士自信地说到,傣医药在行业先锋的带领下必将迎来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增资扩股 重装上阵

  云南良方制药有限公司位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前身是云南本善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深入挖掘傣药精髓、潜心制药的民族医药企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傣药生产基地。从1997年公司成立至今,历经12载风雨,良方制药已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身的现代化制药企业。

  步入“良方”,映入眼帘的是山石水榭、满满的葱绿(环绕厂房的是一株株傣药),作为昆明市园林单位,该企业在年初增资扩股后又新添了一片银杏林,丰富了产区“傣药园”的傣药品种。而记者同时也了解到,一个以展现傣医药历史的展馆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

  2009年1月,良方制药完成增资扩股,其固定资产从原来的2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万元,整个企业也由此进入新的发展层面。据陈红樱介绍,目前,良方制药已投入100万元添置研发设备,投入300万元更新生产线部分设备。而早在2005年,该公司的生产线就已经通过了GMP认证。

  星星之火 开始燎原

  “目前,我们有GMP生产车间10000多平方米,有胶囊剂、片剂、颗粒剂、丸剂、口服液及提取6条生产线,年产值可达4亿元。今年我们已与国内700家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加上原有客户,共有合作医院1000多家。”陈红樱说。她同时透露,销售网点在2010年将再翻一番。据了解,良方制药今年新开辟的销售领域有安徽、武汉、上海等地。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在本土只做昆明市场的良方制药,今年开始布点地州。“大理、曲靖、保山、腾冲、西双版纳等地已经建立起销售网络。”陈经理介绍到。

  种种迹象表明,良方制药正迎来“扩张式”发展期。而陈红樱也谈到,一直以来,傣药都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认知,随着销售网点的铺开,以优质的傣药为载体,傣药文化也将逐渐被更多人所知晓。

  打造民药 振兴国药

  事实上,早在1994年,良方制药的“消结安胶囊”和“关通舒胶囊”两个产品就在美国举行的国际产品博览会上双获金奖。而从2004年到2006年,良方制药也先后有4项经典傣药获得独家发明专利,“目前我们有两项产品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良方制药工作人说。

  与国外制药业相比,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一直是我国制药业的软肋,良方制药作为傣药生产企业在产品研发上不敢有丝毫怠慢。2008年,良方制药在昆明经开区科技孵化器内成立了昆明贝叶傣医药研究所,并联合西双版纳等地的民族医药专家加大力度开展研发。

  “我们一直努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古老的傣医药进行辩证扬弃,精提纯炼,让傣药的疗效更加突出,在世界医药行业中快速崛起”陈红樱的这句话,让人看到傣药的希望。

  福利企业 造福社会

  企业的高速发展与其软、硬环境的全面提升是密不可分的。这里必须提到的是,良方制药一直是一家福利企业,其200多名员工中有3/4是残疾人,企业根据员工残疾程度安排其可以胜任的岗位。2009年以来,随着企业效益增收,职工待遇也得到进一步增长。而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职工的吃、住就完全由企业安排,仅一个月的花销就达十几万元。“作为一家医药企业,我们一直以关爱生命,关注健康为己任”陈红樱表示。

  良方制药的管理层不到10个人,职工们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爱岗敬业蔚然成风,“两个人上班,能力较强的一个就任组长”陈红樱说。好的企业文化是成功的一半,良方制药已经具备了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而其在生产销售上的势头也可谓突飞猛进。作为全国最大的傣药生产基地,其带动作用不可小视,人们期待着云南傣药产业由此崛起。

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