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次用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

2009-8-5 9:4 【

  最近一只名为“小小”的黑色小鼠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只由我国科学家首次用iPS细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克隆出的活体实验鼠,用自己独特的出生方法证实了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一样的全能性,该研究成果由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在线刊发,引发科学界轰动。

  模样与普通小鼠相同的“小小”一出生就注定与众不同,因为它并非父母的“爱情结晶”,也不是科学家“仿制”的克隆鼠,而是由一只黑鼠的皮肤细胞,经“重新编程”后得到的iPS细胞“孕育”的小生命。“小小”的缔造者之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介绍说,“小小”的不凡之处正在于使用了iPS细胞。

  干细胞是人和动物体内可以转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它的这一特点被称为全能性,但过去只能从胚胎中获得干细胞,因此面临着伦理方面的巨大挑战。2007年,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宣布发现用皮肤细胞等普通细胞“仿制”干细胞的方法,这样得到的干细胞称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又名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发育多潜能性,该成果一经发表即被《科学》杂志评为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首,之后人们迫切地想知道,iPS细胞是否真正拥有胚胎干细胞一样的全能性。因为若能证明iPS细胞也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无所不能,将使它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有望成为实施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

  据介绍,检验iPS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的“黄金标准”是采用该细胞能否培育出小鼠,各国科学家不断重复实验,努力探索,但始终未能成功,用iPS细胞培育的小鼠胎儿均胎死腹中。

  经过艰苦科研攻关的中国科学家获得了成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首先将黑鼠的皮肤细胞“逆转”为iPS细胞,自主构建了37株iPS细胞系;然后把其中6株的iPS细胞分别注入1500多枚四倍体囊胚,进而植入一群代孕白鼠的子宫;21天后“小小”奇迹般诞生了。至今,“小小”已健康生长了9个多月,它的后面跟着26个“弟弟”、“妹妹”。

  经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这27只黑鼠确实由iPS细胞发育而来。它们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完全由iPS细胞孕育而成的活体小鼠,有力地证明了iPS细胞具有真正的“全能性”,即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全能性,能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国际科学界评价认为,中国科学家的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iPS技术在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平台,将iPS细胞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也为中国在这一国际热点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