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大连市疾病控制部门于4月23日至28日在全市开展为期一周的预防接种宣传活动,宣传主题为“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
据了解,预防接种是传染病预防控制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市自1978年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以来,疫苗针对传染病防制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大连市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启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后,由“五苗防七病”逐步做到“十四苗防十五病”。
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昨天,记者借此预防接种宣传周之际,就儿童免疫规划的相关知识采访了大连市疾病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贾秀岩所长。
14种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要点: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为国家免费接种
目前,我国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有14种,分别为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以及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接种的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目前国家免费为儿童接种的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周岁内三针)、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及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同时分阶段,分步骤在全国范围对适龄儿童普及接种麻腮风疫苗和甲肝疫苗。
儿童预防接种证相当于“身份证”
要点:家长和监护人应妥善保管接种证至少22年,以便登记和查验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预防接种证》是孩子预防接种记录的有效证明,也即儿童预防接种的身份证。
家长和监护人应妥善保管至少22年,以便登记和查验。同时该证还作为儿童入托、入学、出国手续的凭证之一。
如果遗失或损坏,应及时到原发证单位办理补证手续。
我市使用辽宁省统一的接种证,预防接种证全国适用。
接种疫苗后应多观察孩子
要点: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预防相应的传染病,但如果有些问题不注意,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烦恼,甚至失去接种疫苗的意义。
首先,家长应当了解《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的内容,知道孩子需要接种哪些种类疫苗,接种次数以及在什么时间接种。其次,家长应掌握孩子的基本健康状况,接种前是否有病在身,是否刚吃过药物,都应告诉接种人员。虽然免疫接种程序为儿童安排了最佳接种的时间,但疫苗使用说明都有明确的规定,处于一些疾病状态时,不能接种,只有儿童恢复健康后再接种。
一般来说,目前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接种疫苗后,在机体产生免疫的过程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要强一些,出现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等。体温在38℃以下属于正常反应,持续2~3天就可恢复正常。如果持续发烧38℃以上、扎针部位红肿超出一周、或接种疫苗后身上出现皮疹都应立即向接种单位反映情况,并及时就诊治疗。
所有的儿童都有获得免疫服务的权利,我市对于外来人口(包括计划外生育等)中儿童的免疫接种服务和本地儿童是一样的,没有特殊的收费规定。
哪些情况不能接种疫苗
要点:患有严重的心、肝、肾慢性疾病等,多数疫苗不能接种
患有严重的心、肝、肾慢性疾病的,过敏性体质者,属于接种禁忌症,多数疫苗不能接种。
接种疫苗时,如果正患急性病症(有发烧等情况)应暂缓接种。接种疫苗后,人体都要产生免疫反应,只是不容易察觉出来。有的人会出现低热、轻微的出疹、关节微疼、全身不适等症状,短的几个小时,最长一两天就会转入正常。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不需要特殊治疗。当然,几百万分之一的异常反应有时也会发生,但只要及时到医院对症治疗,很快就会康复。经常有这种情况,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另一种病症开始出现,有时难以鉴别是不是由疫苗引起的,所以,对接种疫苗后出现病症的治疗,只要不用免疫抑制剂,其它药物一般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