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海外70载 中国菌物标本返归故里

2009-11-9 9:3 【

  一份“多孔菌”标本,在记录自己详细“身份”的卡片陪伴下,静静地躺在一个白色纸盒里。11月7日,它与其他2277份标本一起,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它原本生长在我国海南岛,1933年8月14日,我国著名菌物学家、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创始人之一邓叔群在野外遇到了它,把它制成标本收藏起来。然而,4年之后,由于日寇入侵,邓叔群被迫带着它及大量菌物标本,逆长江而上,撤至长沙。因为日军飞机经常轰炸,许多标本在转移途中不慎落水而受潮,到达长沙后已发霉腐烂。为避免宝贵的研究材料毁于战乱,邓叔群想起了自己的母校美国康奈尔大学。经请示批准后,邓叔群先后将“多孔菌”等几千份标本的复份寄往美国康奈尔大学保存。

  近年来,康奈尔大学主动提出愿将这批珍贵的标本赠回中国。今年4月13日,中美双方在康奈尔大学举行仪式,正式宣布将这批标本赠回中国。今天,“多孔菌”标本与它的“兄弟姐妹”终于回到祖国,安睡在中科院微生物所菌物标本馆内。微生物所常务副所长黄力介绍,此次赠回的标本共计2278份,是对我国早期收藏的菌物标本的极大补充,具有珍贵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价值。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康奈尔大学校长David Skorton与微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参加了赠回仪式。微生物所与康奈尔大学领导进行了标本交接,并签署了双方合作框架协议。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