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血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

2009-3-5 9:43 【 】【我要纠错

  一、vWF基因

  vW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编码vWF的基因位于第12对常染色体的短臂末端12p13.3.基因全长约180kb ,有52个外显子和51个内含子。外显子大小差别很大,从40个碱基到105kb(外显子28)。外显子28特别大,编码vWF中全部A1和A2同源区。已阐明的2A和2B型vWD基因突变几乎都在这2个区内。vWF mRNA长度为8.5~9.0kb ,编码一个有2813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310kD的初始翻译产物,称为前原多肽或前原vWF(pre-pro-vWF)。这一从cDNA预测的前-原-多肽顺序与血浆vWF多肽的蛋白质顺序比较多763个氨基酸,其中开始22个氨基酸为信号肽,以后的741个氨基酸为vWF抗原Ⅱ(vWF AgⅡ)。cDNA 5‘区启动子前有250核苷酸的非翻译区,1-2289位碱基编码763个氨基酸的前-原肽,从2290碱基开始编码血浆中存在的成熟vWF.另外在第22对常染色体上存在一个vWF的假基因,位于22q11.22-22q 11.23区,其核苷酸序列与vWF基因的23-34外显子序列有近97%的同源性。给vWF基因缺陷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二、vWF的结构

  从cDNA翻译的vWF祖先肽称为前-原-vWF,共2813个氨基酸,在成熟和多聚化过程中裂解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741个氨基酸(分子量约81KD)的vWF AgⅡ后,成为含2050个氨基酸的成熟vWF 亚单位,其分子量约225KD.前-原- vWF 序列中有四种类型的内部同源区,即A、B、C、D.D同源区共有4个,各含351-376个氨基酸残基,D1和D2在vWF AgⅡ内,然后是D′和D3.D′大部分在成熟vWF 的N-端,小部分在vWF AgⅡ内。D3后面是3个A同源区A1、A2、A3,各有约192-219个氨基酸。接着是D4.其后面是比较小的各含25-35个氨基酸的3个B同源区B1、B2和B3.最后面是各有116-119个氨基酸的2个C同源区C1和C2.vWF 与血小板GPI 等连接功能位点大多在A同源区内。其他粘蛋白超家族成员的蛋白质与vWF 氨基酸序列比较,具有类似于vWF A同源区的序列。另外血栓致敏素和胶原也有与C同源区有关联的序列。现在已阐明的许多突变导致vWF 结构改变引起的vWF 多数在A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血浆提成的vWF 多聚体,分子量至少在500-20000KD.通过对二硫键的还原解聚,亚单位的分子量约275-280KD,其中约19%为糖链。糖基化位点有22个。其中12个为N-糖苷键连接位点,包括11个典型N-糖苷键位点(门冬酰胺-X-苏氨酸或丝氨酸,X指其他1个氨基酸)。另外10个为0-糖苷键位点,包括8个苏氨酸位点和2个丝氨酸位点。N-糖苷链位点主要在亚单位两侧,中心区916-1460内没有糖苷链位点。O-连接位点主要在A重复区内。糖侧链的构成复杂,在vWF 合成和装配过程中及维持vWF 的功能中起作用。亚单位中有169个半胱氨酸残基,主要分布在亚单位的N-端和C-端,中间部分相对较少,其中小部分形成亚单位之间的二硫键组成多聚体,其余部分形成亚单位内的二硫键。不同数目的亚单位构成分子量不同的vWF :先以C-端相连成二聚体,再以二聚体的N端相连形成多聚体,因而多聚体是有不同数量的二聚体构成。大分子量多聚体具有更多的结合位点,在止血机制中比小分子量多聚体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多聚体的大小在血小板粘附于内皮细胞机制中不具有重要性。

  电镜下血浆vWF 是伸展的线结状,有规律重复的小结划分vWF 亚单位。大的小结代表N-端球状区,小的小结代表C-端球状区,而伸展的线状区相当于很少有半胱氨酸的A重复区。vWF 长度50~1150nm,平均直径2.5nm .vWF的血浆浓度约为10μ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