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在中西医结合中寻求突破

2009-9-11 14:29 【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一个很时尚也很实用的治疗方式。在这个传统又新鲜的体系中,检验医学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其发展是否会有新的突破呢?

  针对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检验科尚晓泓主任。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医结合实验技术。国内首次创立了“中国实验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诱发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模型,建立了诸多生化指标及检测方法,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承担的军事医学科学院“863”课题:重组尿激酶原研究的全部药效学研究工作,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为溶栓药物药效学研究单位。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记者:中医与西医两个理论体系的关系如何?

  尚晓泓:中、西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由于产生的地域与历史背景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中医诊疗实践活动中形成并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强调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学源于欧洲文化,是以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理论的实验医学,西医学强调诊断治疗的实验室依据,诊断规范、疗效确切,可重复性强,故而有人评价中医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信理太过而涉于虚”;西医学“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逐物太过则涉于固”。然而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和最终的目标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决定了两者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对同一个目标得到统一,这是中、西医学两大体系沟通的基石。更重要的是中西医学的不足之处都恰好是对方的优势所在,二者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因此,中医与西医应该是一对兄弟,而不应该互相排斥,中西医结合是发展的趋势。

  记者:这座中西医结合的桥梁应如何搭建?

  尚晓泓:检验医学为中医学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需要检验医学的参与。检验医学是以离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设备、技术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为诊断疾病、观察病情、判断预后等提供客观依据。检验医学一直是西医诊疗方面最主要的实验数据支持者,为西医学的诊断、治疗效果提供了及时、准确、客观的科学依据。检验医学应用于中医学能够为中医学的诊疗提供大量的实验室数据,大量的实验室数据可以为抽象的中医学理论概念找到坚实的科学依据,可以为中医学提供西医学界能够接受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进而解决中医学临床治疗效果可重复性较差、主观性和无量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化指标的缺陷,架起一座中医学与西医学互相沟通交流的桥梁。

  记者:中医诊断与检验医学结合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什么?

  尚晓泓:首先是中医辨证的客观化与检验医学的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辨证思维的方法起源于《内经》,奠定于《伤寒论》,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形成自己特殊和固定的模式。历代中医十分重视对辨证的研究,先后创立了八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在辨证过程中,由于各个医生自身的主观性,对客观认识的差异和思维过程的特异性,造成中医辨证在实际应用中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微量化,很难求得客观的判断和统一的标准。随着现代化检验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减少由主观因素带来的差异,借助现代科技的成果,使中医辨证候的定义从微观定量的角度加以充家,从而制定出一套客观、量化的依据。

  当今的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中医辨证客观化指标的选择呈现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趋势。通过对122 例CHF患者的血流变学变化的分析,发现血液黏度增高按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心气阴虚变化。CHF患者的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肾素(renin angiotensin,RA)、血管紧张素(angiotonin,ANG)、醛固酮(aldosterone,ALD)、内皮素(endothelin,ET)各降钙素基因相关肤(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浓度,在正虚辨证中大致呈单纯气虚<气阳两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脱趋势,在标实证中呈单纯血瘀兼痰浊<血瘀兼水停痰浊证趋势。由于中医辨证和检验医学的结合,使中医辨证的客观化研究前进了一大步,虽然目前的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但随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检验医学必将为中医辨证客观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是,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与检验医学的结合。 中医学所说的“证”其内涵和实质,应当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中医对证的认识起源于临床实践中,证是中医理论中用于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单元,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证候实质研究是中医理论标对证作出定量诊断,并以此为中介物,实现中西两种医学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不同的证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特有的病理生特点。如肝郁脾虚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不足证,病位都在肝,但肝郁脾虚、血瘀、阴虚决定了截然不同的证候特征。

  证实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热点,在与检验医学的结合过程中,不少证的现代医学描述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尤其证的实质研究 与当今现代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结合,必将进一步推动证实质的深入研究。

  记者:检验医学如何在中西医结合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尚晓泓:检验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可推动二者的相互结合与提高、发展,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保持双向联系:一方面从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引入新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把其中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转化为能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要和临床医学保持密切的联系,把临床诊断、疾病分析以及病原学方面的难点和死角纳入自己的视野,形成自己的思路与研究方向,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身的学科体系。

  然而,不能否认由于我国不论是在西医基础学还是在西医临床医学上同国外发达国家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国检验医学与发达国家检验医学的差距。我们不能通过照搬别人的东西来提高自己,更不能在国内中西医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中保持沉默,放弃提高自己的机会。将国内基础医学的成果与中医临床医学结合起来是我们的优势所在,通过这条路,中国检验医学界将走出一条更有自己特色的路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