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灵枢·官能》)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素问·调经论》)
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脑髓者也。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灵枢·卫气失常》)
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灵枢·寒热病》)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臑。
(《灵枢·终始》)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灵枢·终始》)
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灵枢·寒热病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