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失常1 【神经内科讨论版】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失常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失常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孙 斌
  DRD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出现散发病例典型病例的首发症状是步态异常;小剂量多巴制剂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是关键的治疗性诊断;DRD预后较好。
  1.多巴反应性肌张力失常多见于男性还是女性?
   A.男性    B.女性
  2.您认为多巴制剂治疗多巴反应性肌张力失常患者效果怎么样?  
   A.疗效较差   B.疗效显著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失常 (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同义名如伴有明显昼夜波动的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失常(Hereditary progressive dystonia,HPD)或Segawa病、多巴反应性波动性肌张力失常、少年遗传性肌张力失常-帕金森症等。DRD是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遗传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国内仅有极少数家系的病例报道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因本病对小剂量多巴类药物疗效显著,预后相对较好,为引起同道对本病的充分认识和重视,以免误诊误治,现报道近3年我们遇到的7例DRD。
病 例 资 料
本组7例,男1例,女6例,发病前均无诱因且无家族史。 检查:均 K-F环(-),智力、语言、脑神经均正常,四肢肌力及深浅感觉正常,无小脑征。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血清生化检查正常,血清酶学、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血清铜氧化酶5例正常,另2例未查;均经脑CT或(和)脑MRI检查无异常。共同特点是 症状、体征在早晨和午休后明显减轻,疲劳后或晚上加重。 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儿童期或青年发生步态异常伴帕金森症的某些表现,症状呈昼夜波动, 诊断为 DRD,并用小剂量美多巴治疗,4例儿童出院时达到基愈,3例成人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小量多巴制剂效果非常显著,是关键的治疗性诊断。此中4例儿童发病后误诊为“痉挛性截瘫”、“肝豆状核变性”、“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脑性瘫痪”,青年发病的例5、6和7长期误诊为“帕金森症或帕金森病”。7例DRD的主要临床资料见表-1。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表1   7例DRD的主要临床资料

例次
性别 发病
年龄
(岁)
诊断前病程
(年)
首发症状 主要体征 用药情况
安坦片
(mg/d)
金刚烷胺 (g/d) 复方左旋多巴
(mg/d)

例1 男 11.5 0.5 左下肢无力,足尖内勾,行走困难,划弧样步态,躯干向右扭转,姿势异常 四肢肌张力增高,下肢明显,痉挛步态,易跌倒,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征 (+) 无 无 62.5
例2 女 5.5 1.5 双手颤抖,站立不稳,姿势失常,右下肢发僵,行走困难,右足尖内勾,划弧样步态,逐渐加重 双上肢颤抖,动作缓慢,肌张力增高,右上肢伴随活动减少,下肢痉挛步态,双足尖跖屈状态,姿势异常,下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 无 无 62.5
例3 女 6.0 2 右足内翻、行走困难 2y,右下肢发僵,划弧样步态,行走缓慢 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左上肢显著,双下肢痉挛步态,腱反射亢进,双踝震挛 (+) ,双侧病理征 (+) 无 无 62.5
例4 女 11 2 左足尖着地、足内翻,数月后右下肢发僵,足尖着地,行走姿势和步态异常,动作慢,易跌倒 行走时姿势、步态异常,左足呈马蹄内翻,动作缓慢,下肢肌张力增高 无 无 62.5×2
例5 女 14 25 双下肢无力,动作始动缓慢,下肢僵直感,左足内翻 表情呆板,上肢伴随活动减少伴细震颤,四肢张力对称性增高,肢体铅管样僵直,左侧踝震挛较持续,巴氏征 (±),左轻度足内翻 6 0.2 62.5
例6 女 17 47 双手拇指有“搓丸样动作”,左足趾屈曲、内翻 语音低平,行走迈步灵活,但欠稳,左足内翻、趾屈曲畸形,四肢有静止性震颤,双上肢肌张力显著增高,左 >右,双下肢轻度增高,反射对称亢进 6 0.2 62.5×3
例7 女 29 16 阵发性左足抽筋,内翻,足外缘着地,足指屈曲,左上肢细震颤 表情良好,左上、下肢静止性震颤,颈肌及左肢体肌张力明显增高,伴随活动左侧减少,左拇趾过曲,足内翻畸形,左膝反射亢进 6 无 62.5




讨 论

  日本学者 Segawa M 等于 1976 年首先描述了一种伴有明显昼夜变化的肌张力失常,并发现左旋多巴对其有明显疗效,称为 HPD 。美国学者 Nygaard TG 等报道儿童期发病的一个家系,上肢和躯干肌张力失常,继后出现帕金森症,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显著效果,至成年仅有极轻微的锥体外系症状,在其 5 代中男女均有发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称为少年型遗传性肌张力失常 - 帕金森综合征。 1988 年 Nygaard TG 等提出 DRD 的概念,指出它是扭转性张力失常的常见的亚型,昼夜波动常见但并非总出现。强调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出现肌张力失常的步态、双侧性脑瘫、散发的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 症候群及青少年的帕金森症的鉴别诊断,必须考虑到 DRD ;因对左旋多巴产生显著和快速的效果,为此,伴有上述症候群的患者均应该采取这种诊断性治疗。迄今,国内仅有很少家系和散发病例报道,可能与对本病认识不足有关。本组 7 例确诊前病程较长,其中 3 例分别误诊长达 25 、47 、16 年。已知小剂量复方多巴对本病有特效,如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患者可保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质量。

一.临床表现

  据 Segawa M等,Nygaard TG等和Atsushi等报道DRD/HPD起病较早,多于婴儿期至12岁起病,5-6年后达到高峰,个别病例可晚至50-60岁。典型病例的首发症状是步态异常, 如足尖行走、马蹄内翻足姿势、跨步大;因躯干肌张力失常可引起腰椎前凸,站立时出现异常姿势。常见双下肢反射活跃并伴拇趾强直性伸展,可误认为巴氏征,左旋多巴治疗可使假性病理征消失。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姿势不稳,易向后倒,肌强直、运动迟缓、表情缺乏及震颤(常为姿势性)等帕金森综合征。随年龄增长而症状波动可变得不明显。 通常患者身高偏低,无感觉、高级神经活动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大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女性为45%,男性为15%;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国内已报道1个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