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儿急腹症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消化内科讨论版】

  第四节 诊断治疗小儿急腹症时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要诊断及时、治疗正确
  必须掌握可靠的病史及正确的体检材料,小儿病史多由家长代述,有时不全面或不可靠。体检也常受以下因素影响: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一) 哭闹不合作,不能正确判断腹痛的程度、部位、范围,有无肌紧张。
  (二) 患儿精神紧张对检查、治疗或住院环境有恐惧心理,使检查结果不可靠。
  因此对患儿要耐心引导,多次检查,争取患儿合作,对婴幼儿可给予镇静药,入睡后再检查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差,延误诊断和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

  二、要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
  (一) 解剖特点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大网膜在新生儿期短而薄,随年龄增长渐延长、下降、增厚,因此年龄越小对炎症的局限能力越差,如新生儿急性阑尾炎穿孔后均表现为弥漫性腹膜炎,且因肠壁薄炎症后短时间即可发生穿孔。

  (二) 生理特点
  1、神经系统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大脑皮层对兴奋和抑制具有泛化倾向,有很多急腹症在临床上表现为相同的症状,故给诊断带来了困难,其体温中枢调节功能极不稳定,其在夏季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术中可产生高热、惊厥、窒息。且小儿神经系统对刺激的耐受力较低,易发生紊乱,术后腹胀严重,持续时间长,可影响伤口愈合。

  2、循环系统
  新生儿血容量为体重的10%,全身总血量约为300毫升,术中失血60毫升即占其血容量的20%,临床可出现失血性休克,故手术要求操作仔细,减少出血。

  3、代谢特点
  小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液代谢旺盛,易受疾病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水和电解质紊乱,急腹症患儿多不能进食,常伴有频繁呕吐、肠腔内积液、腹腔内渗液,使大量体液丢失和进入组织间隙,临床上很快出现脱水,术前应注意矫正。

  三、要了解各年龄组好发的急腹症
  新生儿时期,急腹症多为先天性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等。6~8月婴幼儿好发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易患急性阑尾炎,在急腹症诊断中要考虑这些特点。

  第五节 小儿急腹症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
  (一) 腹痛 要掌握腹痛发生的时间、进展的速度、性质、部位是否固定。
  (二) 呕吐 出现的时间、次数、性质与腹痛的关系。
  (三) 排便 大便的次数、性质、与腹痛的关系。

  二、体检
  随腹内病变的进展,产生有毒物质吸收中毒或炎症反应,体温可逐渐上升,频繁呕吐、厌食、精神不振,活动减少,卧床体位固定,继之产生低张性脱水酸中毒。

  (一) 腹部检查
  患儿多不合作,可给镇静剂待入睡后再检查。要观察腹外形有无腹胀、肠型、腹式呼吸是否存在。触诊在急腹症检查中最重要,要明确腹痛的部位、范围有无肌紧张和肿物。分三层触诊,浅层抚摸腹壁有无皮肤过敏和肠型,中层按压有无肌紧张,深层检查肿物及深压痛,叩诊肝浊音界及腹水有无,听诊肠鸣音是否亢进或消失。

  (二) 直肠指诊
  应常规进行,且放在体检最后。要明确(1) 直肠周围、盆腔 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范围。有无肿物,肿物的大小、形态软硬度、活动度、肿物上有无压痛,(2) 直肠有无狭窄,粘膜有无水肿,溃疡、息肉;(3) 拔出手指有无排气、排便,便的性质有无脓血。

  三、实验室检查
  应选择简单、快速得结果的项目:
  (一) 血尿便常规检查
  (二) 血清Na+、K+、CL-、CO2CP以及血PH、PCO2、PO2的检查,可反映体内酸碱代谢、呼吸功能状态,为术前准备提供科学依据。
  (三) 胃肠引流液 腹腔穿刺液应常规镜检涂片找细菌。

  四、腹腔穿刺
  可直接获得腹腔内容物,对诊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一) 方法
  穿刺前要排空膀胱,卧向穿刺侧3~5分钟,使腹腔液聚集,选择左或右下腹相当麦氏点处,局麻下穿刺。

  (二) 抽出物的判断
  1、抽出不凝的血 提示为腹腔内出血,多为实质脏器损伤、恶性肿瘤破溃、肠坏死等,若抽出的血迅速凝固,为误穿入血管。
  2、抽出含量胆汁液 为胆道或上消化道损伤。
  3、含粪样液,多为消化道穿孔。
  4、脓液为腹腔内炎症。
  5、抽出液胰粉酶明显升高,有胰腺损伤或炎症。

  (三) 严重腹胀时不作腹腔穿刺,因胀气肠管紧贴腹壁,易穿入肠腔,引起肠液外渗入腹腔。一般情况下如误穿入肠管,应尽量抽净局部肠内容物及气体,再另择位置穿刺。

  五、影像学检查
  应选择简单迅速,能提供诊断依据,能被患儿耐受的方法。

  (一) X线检查
  为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如立位平片有膈下积气,应考虑消化道穿孔。有阶梯状液平面,结肠内无气为机械性肠梗阻;腹膜脂肪线消失,肠间隙增宽为炎症。钡剂灌肠在肠套叠时显示充盈缺损,钡餐检查食道静脉曲张等。

  (二) 选择性动脉造影
  肝脾肾以及血管断裂引起的出血,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通过血管造影可显示出血部位及可能的病因。临床经验认为须在2~3毫升/分的出血速度时方能探得。小儿消化道大量出血定位困难,术中更难找到出血点,如在抢救同时急作动脉造影,找出出血部位,对手术止血会有较大帮助。

  (三) CT
  怀疑肝脾胰损伤时可选用,如肝破裂显示脾断裂像及脾周围液体存在。急性胰腺炎表现胰腺肿大,炎症浸润及坏死所致低密度区等,但小儿脂肪少,胃肠道含气多,不合作,易使CT出现假象,故在诊断小儿急腹症时作为辅助方法选择应用。

  (四) 核磁共振(MRI)
  对腹腔内脏器病变可区分其病理特点,如肝硬化程度、脂肪肝,分辨胰腺炎和癌,可清楚显示腹腔内大血管。故在腹部创伤怀疑肝脾胰或大血管损伤时可选用,但其成像时间较长,不适于急诊患难儿。

  六、放射性核素扫描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显示脏器的细胞功能。在小儿急腹症疑有肝脾破裂时,可用肝脾显象放射性同位素如放射性113锢、99mTC(锝)-植物酸,或198AU(金)等静脉注射,5~10分后扫描照像,可显示出放射性充盈或缺损,肝脾的形态、大小位置,破裂的部位;有无占位性病变均可辨出。在消化道急性出血怀疑美克尔憩室或消化道重复畸形时,可利用胃粘膜对放射性同位素99mTC有吸收、摄取和分泌的作用,静脉注射99mTC 30~60分钟后腹部扫描,如在腹部放射性减低区见到一局限性放射性浓集区,60分钟后仍不消退,表明有异位胃粘膜存在,根据其部位及范围诊断为美克尔憩室或肠重复畸形。但有时病变范围太小,异位粘膜少或粘膜有炎症,水肿出血,可影响99mTC的摄取,出现假阴性结果。虽然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其显像要求有理想的放射性药物,要有精密仪器如γ-像机、放射性核素计算机断层摄影仪等。

  七、B超检查
  B超具有无创伤、可重复、影像清晰、简单易行的优点,是一重要的诊断方法。B超诊断不受器官功能的影响,故对腹腔内病变能很好显示,不影响其正确性。一些急腹症,如肝脾肾外伤破裂以及并发症如阑尾脓肿、美克尔憩室脓肿、肠间隙脓肿、肠套叠、卵巢囊肿扭转等,肿物直径在2~3CM以上者均可探及,并可在B超指示下行脓肿穿刺。但有些急腹症不能被超声波探及,如消化性溃疡、肠梗阻、大量气腹等。

  第六节 小儿急腹症的治疗原则
  一、保守疗法
  凡发病不到4小时,诊断不清,需行保守观察。

  (一) 临床观察
  腹痛是否好转、腹部压痛、肌紧张的范围、程度、肠型、肿物的变化,有无排气排便,复查末稍血血像、X线拍片及腹腔穿刺物等,前后进行对比,若病情有进展,应作好手术准备。

  (二) 治疗措施
  1、定时测量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
  2、禁食禁水;插胃管或十二指肠管;并行负压吸引,每2小时用生理盐水10~15毫升冲管一次,以防管腔堵塞达不到减压目的。
  3、静脉输液、输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抗生素控制或预防感染。

  二、手术
  (一) 病因诊断不清,不能除外腹腔内脏器坏死、穿孔、出血。
  (二) 休克患儿腹部有压痛、肌肉紧张,经抢救休克无好转,急需开腹探查,同时继续抢救。
  (三) 腹腔穿刺液为血性、脓、胆汁、粪便,或淀粉酶明显升高。
  (四) 气腹、腹部压痛、肌紧张加重。
  (五) 腹腔内肿物增大,上有压痛伴腹肌紧张。
  (六) X线平片显示小肠胀气加重,张力增高;结肠内无气,表明肠梗阻加重。
  以上情况均应手术探查。 Sample TextSample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