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莉陈磊 实验室副主任:胡国渊时间:2006年2月9日下午1点地点: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位于开阔而崭新的上海浦东,作为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还没过正月十五,这里已经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实验室副主任胡国渊在办公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记者:都说药物创新难,困难在哪里?
胡国渊:药物的研制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国外研制一种新药一般要10多年时间,最少也需要10年。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治病的药物大多是小分子化合物,人类每发现一种新药,实际上就是发现了一个能治病的化学结构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新药的发现,首先是寻找能和人体内部某种特定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靶标)发生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并进行结构优化,依次在体外细胞、器官组织和整体动物上进行实验,确定是否有效;药效肯定后还要做安全性评价,看是否有毒性或副作用;同时,要做药物代谢的研究,看药物进入体内后如何吸收,在体内如何分布,如何代谢,如何排泄,确定临床用药的方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分析,这中间任何一步出问题,研究工作就得中止。如果幸运,这些指标的"关卡"一一闯过,药物就要在健康人和病人身上进行试验(临床试验),在临床试验中许多药物还可能因种种原因被淘汰。所以我们经常说,研制一种新药像是"十年磨一剑"。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记者:实验室主要从事新药研制前期的基础研究,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胡国渊:由于我国医药产业长期仿制国外产品,缺乏独立创制新药的能力,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1992年中美关于知识产权协议签订以前,就充分意识到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创建国家药物创新体系,以满足10多亿人口医疗保健事业的紧迫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新药的基础性研究进展很快,人类基因组研究对新药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新兴学科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新药的发现和前期基础研究,带来了药物研究革命性变化。针对国家需求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我国在这方面必须加强投入、参与竞争。我们实验室就定位于国家药物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应用和发展药物研究高新技术的重要基地。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记者:与国外的新药创制相比,实验室的特色是从我国特有的中草药和天然产物中研究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药物苗子),进一步进行研究开发,实验室开展的相关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哪几个领域?
胡国渊: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实验室规模的限制,我们主要在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化学、药物筛选、新药体外毒性和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等4个领域进行研究。当初选择这些领域是考虑到它们的新颖性和前沿性,以及在国内药学研究中的薄弱地位。10多年来,随着国际上药学研究的飞跃发展,我们通过引进人才、购买设备等措施,在这4个领域的前沿开拓了许多新学科。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研究中心,包括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药物设计和发现中心、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和药物研究组合化学实验室等。
记者:新药研究周期长、延续性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否尤为重要?
胡国渊:对,我们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方针,尽量为室里卓有成就的一批老专家(包括3名院士)创造条件,使他们继续为新药研究做出贡献。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实验室不断吸引和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实验室现有的立项课题组中,12位课题组长是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学术骨干,先后有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人获中科院"百人工程"支持。这批学术骨干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开展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0名,其中正研究员24名(中科院及工程院院士3名),副研究员6名,助理研究员7人,技术人员2人和管理人员1人。
记者:实验室成立十几年来,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成绩?
胡国渊:2001年实验室参加了全国生物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以优异的成绩在5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激烈竞争中名列第5,跻身于全国生物学科优秀重点实验室行列。最近5年来,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方面又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由实验室人员主持或共同主持的973项目有3项,承担863计划项目11项。其中由陈凯先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我国第一批973计划项目"重要疾病创新药物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于2003年11月圆满结题。本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11项;上海市和国家教育部等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共4项。在科技部得到多项国家和部级奖项,申请了一大批国内外专利,发表了数百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蒋华良等在PNAS上(影响因子10.452)发表了有关导致老年性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构象变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论文;丁健等有关癌症研究的论文发表在CancerRe鄄search上;顾健德研究员与美国学者合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
记者:实验室科研水平的提高、学术影响的扩大是有目共睹的,今后的工作有些什么想法?
胡国渊:新药的创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将坚持创新药物研究的大方向,希望能为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到创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的国家目标做出贡献。
■编者按
药物创新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据统计,我国百分之九十七的化学药品为仿制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寥寥无几,制药成本高,药品价格昂贵。二月九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重大新药创制"列为二○○六—二○二○年国家科技发展的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国家对其的关注度足以见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建立了以创新药物为主攻目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伴着初春的暖阳,我们前往上海,走进了这个以"新药研究"为名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听听那里关于新药创制的故事。
实验室近年来研制出的有代表性的新药
丹参多酚酸盐: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的丹参多酚酸盐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是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丹参多酚酸盐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运用了指纹图谱技术对药材、原料药和制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经过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证明丹参多酚酸盐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而确切,病人使用安全,显著优于现有的丹参注射剂。2005年5月25日,丹参多酚酸盐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新药注册申请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获得了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
希普林:希普林是在成功开发治疗老年性痴呆症新药双益平(石杉碱甲)的基础上,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新一代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希普林是石杉碱甲的衍生物,正与瑞士德彪公司合作进行全球性开发,已在欧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同石杉碱甲相比,希普林对于老年性痴呆症病人具有疗效高、作用时间长、毒性低的特征。希普林已申请了PCT,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专利,其中中国和美国专利已授权。希普林有望成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意义上走向国际的第一个新药。
实验室备忘录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世界银行"重点学科发展项目"的一个子项目于1988年通过由国家计委组织的专家论证,获世界银行批准;1990年10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对外开放,并被遴选为世界银行"重点学科发展项目"的一个示范实验室。使实验室的总体装备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6月完成实验室建设并通过国家验收。
实验室研究方向是创新药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以我国特有的中草药和天然产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化学和生物学两大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发现可能开发成为新药的先导化合物,并开展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新药研究和开发事业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